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温补法是针对虚寒证而设的儿科常用治法,根据古代文献的整理及临床疗效统计分析相结合的方法,总结了古代运用温补法治疗哮喘及咳喘的用药规律及频次,以及按四气、五味和归经分析每个方药,并结合临床疗效对比方法,验证“哮儿虚寒”理论,必将裨益于儿科临床。 方法:首先运用文献学方法,收集古代儿科文献,对哮喘的病名、病因、病机、辨证分型进行系统分析;通过电子出版物《中华医典》光盘,以“哮喘”,“咳、喘”,“虚寒”等为关键词,在全文区中检索并筛查出哮喘的相关治疗文献,确定历代治疗哮喘的有效方剂,将方药相关数据规范化并建立数据库,分别采用药物頻数分析与按四气、五味、归经分类进行頻数分析的方法对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其次在临床中纳入 30例具有肺脾气虚兼肾阳虚表现的患儿,且均有面色、山根、气池色泽改变,根据随机分两组,治疗组15例以该理论指导立法,拟升阳益气治疗方法进行治疗,并与15例对照组进行临床疗效评价。 结果:通过对古代医家治疗小儿虚寒性哮喘及咳喘的治法的文献整理后发现,对于治疗虚寒性哮喘及咳喘疾病的方药,占其首位的是补益药,其中以补气药多。其次是化痰止咳平喘药、温里药。经四气分类温热类药物占一半以上,按五味分类以甘(淡)占首位,其次为辛味。遵照归经分类,占首要的为归肺经,其次分别为脾胃、肾、肝。至此古代医家治疗虚寒性哮喘及咳喘疾病常用药以健脾补肺、益气温阳为主;运用健脾补肺、益气温阳方法治疗哮喘患儿。治疗组纳入 15 例患儿从面色、山根、气池三方面与对照组相对比得出结果分别为面色、山根、气池改变的百分率依次是:93.33%、83.33%、98.33%、96.66%,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治疗后对比治疗组与对照组有效率相比较P=0.0118(<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即治疗组疗效优于对照组,故可验证“哮儿虚寒”理论。 结论:通过以上研究,验证了古代医家治疗小儿咳喘及哮喘疾病,善用温补法进行治疗,因为其方药四气分类中以温热药为主,功效分类以补益药占首位,五味以甘味为主,故得出以古代医家善用补肺、健脾、益气、温阳的治法进行治疗虚寒性哮喘及咳喘疾病,同时运用“哮儿虚寒”理论治本病能提高疗效,“面色、山根、气池”可作为“虚寒特异质”的望诊特色指标,为现代中医儿科临床治疗提供新思路与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