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外显子测序法的高度近视遗传学分析暨FBN2对小鼠视网膜变性的影响

来源 :山东中医药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angxiaoyuzhan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
  1.利用外显子组测序的方法对高度近视患者及家系成员基因组DNA进行检测,分析高度近视已知致病基因和相关基因变异频率,研究遗传因素在不同类型高度近视的异同。
  2.研究玻璃体腔注射原纤维蛋白-2(Fibrillin-2,FBN2)抗体对小鼠视网膜变性的作用及其分子机制。
  方法:
  1.高度近视遗传学研究选取2018年6月至2019年6月来本院就诊的200例受试者,包括高度近视患者及其家系成员,记录其年龄、性别、视力、等效球镜度、眼轴长度、眼压、前房深度、角膜曲率、眼底病变等基本数据。采集200例受试者外周EDTA抗凝血3-4mL,并对其血液样本中的基因组DNA进行测序,利用生物信息学分析方法,分析高度近视已知致病基因和相关基因变异频率,研究遗传因素在不同类型高度近视的异同。
  2.研究玻璃体腔注射FBN2抗体对小鼠视网膜变性的作用及其分子机制选取30只8周龄C57BL/6J小鼠,随机分为3组:正常对照组、PBS组、FBN2抗体组,每组10只。正常组不做任何处理,PBS组小鼠双眼玻璃体腔注射4μL PBS溶液,FBN2抗体组小鼠双眼注射4μL FBN2抗体(0.2g?L-1),每周注射1次,连续3周。利用扫描激光检眼镜(Scanning laser ophthalmoscope,SLO)、光学相干断层扫描(Optical coherence tomography,OCT)和视网膜电图(Electroretinogram,ERG)分别检测眼底改变、视网膜形态和视网膜功能。实验结束后,常规处死,通过PAS染色法(Periodic acid-schiff stain,PAS)观察小鼠视网膜形态并测量眼球后极部视网膜、外核层以及内核层厚度,用实时定量PCR(Real time quantitative PCR,RT-PCR)和酶联免疫吸附法(Enzyme linked immunosorbent assay,ELISA)检测视网膜中FBN2及相关分子的表达。
  结果:
  1.高度近视总体患者均表现为视力和屈光度的严重下降,眼轴延长,角膜曲率增加,前房加深,病理性高度近视患者与单纯性高度近视患者比较,年龄较大,视力显著下降,眼轴明显延长。高度近视总体人群中家族性近视居多。分析外显子测序结果发现,3个高度近视已知致病基因变异能够分别解释或者部分解释3个家系中患者的临床表症,6个变异能够分别解释或者部分解释6个散发患者的临床表症。在高度近视相关基因分析中共发现198个变异基因,其中基因:IRX5、CNGB3、FAM111A、GNAT1以及RP1且RP1基因的rs571356141在病理性高度近视患者中阳性率较高;基因:VSX1、ADAMTS10、APLP2、ATP6V0A2、COL9A2、HGF、MIPEP的突变在单纯性高度近视患者中阳性率较高。HSPG2、ACAN、ZNF469、GPR179、VCAN在两组高度近视患者中阳性率较高。
  2.SLO结果显示:FBN2抗体组眼底出现明显渗出,黄白色似玻璃膜疣样沉积物以及色素沉着的病理改变,且随时间延长病理改变加重。OCT结果显示:视网膜结构受到损害,视网膜色素上皮层(Retinal pigment epithelium,RPE)与外核层之间出现高反射,与正常对照组和PBS组相比,FBN2抗体组视网膜厚度和外核层变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ERG结果显示:FBN2抗体组暗适应视杆细胞反应b波和暗适应混合细胞反应a波、b波振幅均低于正常对照组和PBS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且三者振幅在抗体注射3次后均最低,正常对照组和PBS组之间,各振幅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PAS染色结果表明:FBN2抗体组视网膜厚度和外核层厚度均于正常对照组和PBS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正常对照组和PBS组之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各组内核层厚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实验结果显示:FBN2抗体组视网膜中的FBN2mRNA和蛋白的相对表达低于正常对照组和PBS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而转化生长因子-β(Transforming growth factor-β,TGF-β1,TGF-β2,TGF-β3)mRNA和蛋白的表达均高于正常对照组和PBS组(均为P<0.05)。
  结论:
  1.年龄的增加和眼轴的延长可增加高度近视发展为病理高度近视的可能性,遗传因素在病理性高度近视中的作用明显,IRX5、CNGB3、FAM111A、GNAT1以及RP1基因的变异与病理性高度近视的发病关系密切,且RP1基因的变异位点rs571356141可能为病理性高度近视的致病位点。VSX1、ADAMTS10、APLP2、ATP6V0A2、COL9A2以及HGF基因的变异与单纯性高度近视的发病关系密切。HSPG2、ACAN、ZNF469、GPR179以及VCAN基因的变异与病理性高度近视和单纯性高度近视的发病均密切相关。
  2.研究显示玻璃体腔注射FBN2抗体能够降低小鼠视网膜中FBN2的表达,引起小鼠视网膜变性,该作用途径可能与激活的TGF-β信号通路有关。
其他文献
目的:  1.探讨双能CT能谱成像定量参数预测大肠癌微卫星不稳定(microsatellite instability,MSI)状态的价值;  2.建立双能CT能谱成像动脉期影像组学模型,用于预测大肠癌MSI状态;  3.将临床病理信息纳入影像组学模型,探讨基于双能CT能谱成像动脉期的临床病理-影像组学模型预测大肠癌MSI状态的价值。  方法:  回顾性纳入117例经术后病理证实为大肠癌、且术前一
学位
报纸
肺癌在我国的发病率和死亡率均高居首位。转移是肺癌高死亡率的最主要原因,而脑是肺癌最常发生的远处转移部位。肺癌脑转移是一系列复杂的病理级联过程,包括原发病灶中肿瘤细胞侵袭突破基底膜进入血循环,并随之转运到脑组织,滞留于脑微血管中的肿瘤细胞穿过血脑屏障进入脑实质,在该微环境中定植存活形成微小转移灶以及肿瘤血管形成等几个阶段。明确肺癌从原位发展至脑转移的每一个级联病理过程及涉及其中的详尽机制,无论对肺癌
心房颤动(AF)是最常见的心律失常之一,高血压是导致房颤的最常见因素之一。房颤发生的病理生理机制主要包括心房结构重构和电生理重构、肾素-血管紧张素-醛固酮(RASS)系统激活、炎症因子和氧化应激等。血管紧张素Ⅱ(AngⅡ)是RAAS中的重要效应因子,是诱导心房结构重构和电生理重塑,特别是心房肌纤维化和离子通道蛋白改变的重要原因,在房颤的发生发展过程中起重要作用。但是,在AngⅡ诱发的房颤的发展过程
学位
报纸
期刊
期刊
北方地区由于在冬春季节,尤其是农村常采用燃煤等方式来取暖,若通风系统不畅等极易引起一氧化碳(Carbon monoxide,CO)中毒,严重一氧化碳中毒引起的脑损伤更为严重,不仅病程较长,而且恢复较慢,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因此讨论可能引起急性一氧化碳中毒迟发性脑病(delayed encephalopathy after acute carbon monoxide poisoning,DEAC
学位
肺癌是世界范围内发病率和死亡率最高的恶性肿瘤,其中非小细胞肺癌(NSCLC)占85%以上,而非小细胞肺癌病例中又以肺腺癌较为常见。据统计,NSCLC患者的总体五年生存率不足20%,即使早期手术的患者,仍面临转移或复发的风险。对NSCLC增殖和转移机制的研究有助于发现新的肿瘤标记物、治疗靶点和预后指标,从而改善NSCLC患者的远期预后。  核心岩藻糖基化(CF)是细胞中最常见的蛋白质糖基化形式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