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骨折发生后,局部注射神经生长因子可以促进骨折的愈合。甘油二酯激酶(DGK)是细胞内重要的第二信使,参与了多种细胞的生理和病理过程。本研究通过建立大鼠骨折模型,检测DGKa和蛋白激酶C(PKC)在不同病理阶段的脑干和小脑的蛋白表达、细胞定位和分布变化,探讨DGKa在大鼠骨折愈合病理过程中加速骨折愈合的机制。本研究应用SD大鼠制成骨折模型,并设置假手术的正常SD大鼠做对照,根据骨折愈合分期方法与SD大鼠骨折局部组织学变化,将大鼠骨折愈合过程分为三期:早期即术后1-3d;中期即术后4-14d;后期即术后15d之后。分别于术后第3,7,14,24,42d各处死1只对照组和5只模型组大鼠。用半定量RT-PCR检测脑干和小脑DGKa和PKC mRNA的表达变化,用免疫组织化学染色和免疫荧光双标法检测骨折愈合过程中DGKa和PKC的细胞定位和蛋白的分布变化。结果显示:在早期和中期模型组大鼠脑干和小脑内病理改变以炎性浸润为主,神经元在骨折三期均未发生明显的形态学改变。模型组术后3,7,14d,脑干中DGKa和PKC mRNA的表达水平高于对照组(P<0.05)。模型组术后3,7,14,24d,小脑中DGKa mRNA的表达高于对照组水平(P<0.05), PKC mRNA在模型组和对照组的农达变化无明显统计学差异(P>0.05)。免疫组织化学染色结果显示,在各骨折天数模型组和对照组的脑干中,纤维状结构均呈DGKa反应阳性,在对照组脑干中未见DGKa阳性细胞出现,模型组术后3d的脑干内即出现DGKa阳性细胞,阳性反应位于细胞核周的胞浆内,至术后7d和14d,阳性反应的部位移至整个胞浆内,至模型组术后24d和42d,细胞均呈DGKa反应阴性。免疫荧光双标法显示,脑干内的DGKa阳性细胞为神经元。在各骨折天数对照组和模型组的脑干中,纤维状结构均呈PKC反应阳性。对照组未见PKC阳性细胞出现,在模型组,PKC阳性细胞出现于术后3d和7d,阳性反应位于胞浆,至术后14,24,42d,细胞呈PKC反应阴性。免疫荧光双标结果显示,脑干内可见DGKa、PKC双阳性神经元。在对照组和模型组的小脑中,纤维状结构均呈DGKα阳性反应。DGKα阳性梨状神经元仅见于模型组术后3,7,14,24d,阳性反应位于胞浆。在对照组和模型组术后42d,均未见DGKα阳性梨状神经元出现。在对照组和模型组的小脑中,仅纤维状结构呈PKC反应阳性,未见PKC阳性梨状神经元出现。综上所述:骨折愈合过程中,脑干和小脑中DGKα和PKC有着不同的表达和分布。DGKα mRNA在骨折早期和中期的脑干和小脑表达均升高,提示骨折后的早期和中期是骨折愈合的一个重要时期。DGKα在脑干和小脑的阳性表达,提示脑干中的神经元和小脑中的梨状神经元参与了骨折愈合的病理过程。脑干内DGKα与PKC阳性细胞共存,提示脑干内DGKα通过DAG-PKC信号途径进行功能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