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008年是海峡两岸经贸关系发生巨大变化的一年,是两岸经贸关系发展的一个历史性转折点,中断近十年的海协会与海基会开始恢复协商。截止到2010年6月底,先后举行五次重要会谈,达成十六项两岸经贸交流与合作协议,两岸经贸关系发展进入一个新的时期。与此同时,受国际金融危机冲击影响,海峡两岸贸易增长放慢,台商对大陆投资有所减缓,大陆台资企业经营面临转型升级的困难加大。但是,经济全球化和市场一体化是大势所趋,在市场经济规律的主导下以及大陆鼓励政策的推动下,任何阻碍和困难都是暂时的,两岸经贸的深化发展是历史必然。因此,研究两岸经贸关系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从理论意义上说,通过相关数据分析两岸经贸的互补性以及对经济发展的贡献,可以为未来两岸合作提供理论依据。从现实意义上讲,通过研究不同时期的政策变化,回顾两岸经贸关系的历史,分析在贸易和投资方面的问题,可以为研究和指导未来两岸经贸发展提供有益的参考。本文主要运用定性分析法,采用归纳和演绎的方法首先对于两岸的经贸发展进行阐述。两岸的贸易自1979年开始发展,共经历了四个不同的阶段。在这个过程中,两岸的贸易虽然波动起伏,在个别年份的贸易额出现下降情况,但总体说来曾上升趋势,年平均增长率达到38.3%。但是,不同政策的颁布对两岸贸易有着不同的影响,世界经济的大环境也影响着两岸贸易的发展。两岸的投资发展主要是台商对大陆的投资迅猛增加,而大陆对台湾的投资才刚刚起步。其次,文中从三个方面论述了两岸经贸继续合作的可能性,分别是两岸经济存在着互补性、两岸经贸对各自经济发展的贡献以及两岸政治关系的缓和。在资源禀赋方面,台湾地区资金雄厚,技术先进和生产管理水平较高;而祖国大陆土地资源丰富,劳动力充裕且成本较低,具有市场广阔的优势,但缺乏资金和技术管理人员。在产业方面,台湾工业门类欠缺、未成体系,.经济过度依赖半导体、面板等少数产业,而大陆的工业门类较为齐全。在产品方面,台湾在高科技产品生产上具有优势,尤其是IC、IT产品及其零部件方面更是如此,产品一般居于高、中档次,附加值较高,品种多,批量小,周期短;祖国大陆在生产劳动密集型产品上具有优势,产品居于中、低档次,附加值较低,品种少,批量大,周期长。两岸经贸活动不仅可以促进台湾地区经济的增长,促进其产业结构转型与升级,对大陆也是如此。此外,自马英九上台以来,对大陆采取“和平共荣”的态度,也使得两岸经贸在平稳的政治关系下发展。然而,两岸的经贸经过三十年的发展,也逐步显露出一些问题。在贸易方面,自开始以来,只有1978-1979两年大陆处于贸易顺差。从1980年开始,大陆对台贸易一直处于逆差状态。逆差数额从当时的1.6亿美元激增到2009年的652.1亿美元,最高时期曾达到775.6亿美元。在投资方面,台商到大陆投资获得长足进展,年投资金额从最初的1.74亿美元发展到60.58亿美元。然而,大陆企业赴台投资迟迟没有进行,项目和金额都微乎其微,直到2009年6月30日台湾才开放大陆企业赴台投资,所以两岸的投资呈现单向性特征。究其原因,是台湾对大陆地区一直采取限制性的政策。除此之外,两岸贸易摩擦逐年增加,双边经贸合作领域受限是经贸发展中暴露出来的另外一些问题。为了解决上述问题,首先应该循序渐进地建立两岸制度化协商机制,议题的选择上也应该紧密围绕两岸的经济、贸易、民生等。然后采用贸易协商机制、联合仲裁、在WTO框架下解决争端等方式应对两岸产生的贸易摩擦。在农业合作方面,两岸应该积极寻求农业合作的新模式,促进两岸的检疫合作,不断提升农产品的产业内贸易水平。在金融合作方面,分步骤、分阶段地逐步推动两岸的金融整合。最后,还应该在旅游业、教育等方面促进两岸人员的双向自由往来。本文的创新在于结合了两岸政策的发布总结经贸发展过程,通过两岸政治关系的变化分析未来走向,并融合了ECFA的签署对两岸经济的影响。本文的不足之处在于选择分析的产业合作领域较少,不够全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