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根据委托代理理论,为了控制管理层的道德风险和逆向选择,有必要通过薪酬契约等方式来对管理层工作进行约束和激励。管理层激励能否起到提升企业经营业绩的效果一直是社会关注的热点,也是管理层激励领域研究的逻辑起点。另外,根据管理层权力理论,企业高管可以运用自身权力对公司的治理体系(如决策、监督、执行权等)产生影响,这会对最优薪酬契约造成负面影响,出现权力凌驾于契约的可能。因此证实管理层激励的效应、创造实现最优效果的激励环境将有助于完善上市企业的激励机制、有助于企业的持续高效发展。我国一直都存在管理层激励与企业经营业绩脱节的问题,在早期,管理层激励水平普遍较低,没有达到应有的激励效果。到后来,又在一些企业出现高管天价薪酬等激励过剩现象,这也说明管理层激励问题一直以来没有得到很好的解决。随着近年来中央有关部委紧密出台的系列文件,可以看出管理层激励尤其是在国有控股上市企业中高管所获报酬问题引起了社会的高度关注。从2003年底至2004年6月,国资委就相继颁布了《中央企业负责人业绩考核暂行办法》和《中央企业负责人薪酬管理暂行办法》。中国证券监督管理委员会2005年12月31日发布《上市公司股权激励办法》,鼓励上市企业对管理层实行股权激励计划,关于管理层持股激励问题亦迅速成为研究热点。财政部、监察部、审计署、国资委于2012年2月关于印发《国有企业负责人职务消费行为监督管理暂行办法》的通知,也规定国有企业负责人应当严格执行《国有企业领导人员廉洁从业若干规定》,规范职务消费,不得有“超标准购买公务车辆、豪华装饰办公场所、超标准报销差旅费、车辆交通费、通信费、出国考察费和业务招待费、违反规定用公款支付应当由个人负担的各种名义的培训费、书刊费等”12种行为。在这紧锣密鼓的制度监管中,2011年4月,媒体依然报道中石化的高层管理购买价值达几百万的高档酒供公司人员支配,可见政府有关方面在规范国企领导人的显性货币收入的同时,隐形的职务消费也开始受到大众关注。以上现象充分说明了管理层激励关系到企业发展的方方面面,找到最优的管理层激励方式,创造实现最优效果的激励环境将有助于上市企业的持续高效发展。由于已有研究大多是从显性的货币薪酬和管理层持股两个方面来探讨管理层激励对企业经营业绩的影响,而忽略了管理层在职消费这种隐形的激励。因此本文的研究目的之一是将在职消费视为管理层激励的一种方式,从管理层在职消费、货币薪酬和管理层持股这三个方面全面研究管理层激励与企业经营业绩的相关性,为完善企业薪酬制度、规范高管人员职务消费行为提供政策建议。其次,由于管理层权力能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其与委托人所签订薪酬契约的执行方式与执行力度,因此本文研究的目的之二就是结合管理层权力理论,分析在不同高管权力下,管理层激励效果存在哪些差异,以探讨我国管理层激励的最佳公司治理环境,为完善我国上市企业的权力制衡机制提供经验数据。本文通过规范分析和实证检验的方法,分析了管理层在职消费、货币薪酬和管理层持股对企业经营业绩的影响,并从管理层权力理论出发,区分了不同高管权力下,管理层激励效果的差异。本文的第一章为导论。该部分主要阐述四个问题:一是本文的研究背景与意义,二是研究思路及结构安排,三是本文研究的方法,四是本文的主要贡献与不足。本章主要目的是介绍论文的写作背景和总体构架,为下文做好铺垫。本文第二章为基本理论与文献回顾。该部分对管理层激励相关的基本理论进行回顾,为全文的分析奠定理论基础。本文主要从管理层激励的必要性(委托代理理论、团队生产理论和人力资本理论)、激励方式(在职消费、管理层持股和货币薪酬)以及高管权力对管理层激励的影响(管理层权力理论)三个方面进行了相关理论的分析。接着,本文对有关管理层激励的现有文献进行了回顾,梳理了国内外相关研究的现状,为本文的研究奠定了文献参考。本文第三章、第四章是文章的主体部分,第三章为研究设计,该部分主要包含三个方面内容:理论分析与假设提出、研究样本与数据来源、变量选择和模型设计。该部分内容主要是为第四章的实证分析部分打好基础。本文在理论分析的基础上提出有关管理层激励的4个假设:一是在国有企业中,管理层在职消费会降低企业经营业绩。在非国有企业中,管理层在职消费却具有激励作用,可以提升企业经营业绩;二是管理层持股比例与企业经营业绩正相关;三是管理层所获货币薪酬与企业经营业绩正相关;四是高管权力并不能提升企业经营业绩,而是在高管权力较小的企业,管理层激励的效果要优于高管权力较大的企业。本文选取了2007-2011年所有在深交所和上交所上市的A股公司作为初始研究样本,按照一定的标准进行了帅选,最终得到3474个有效样本,其中国有控股上市公司1983个,非国有控股上市公司1491个。在此基础上,本文确定了企业经营业绩、在职消费、管理层持股和管理层所获货币薪酬等主要变量的衡量,并在模型中控制了企业性质、资产规模、资产负债率、行业和年度等。第四章为描述性统计和回归分析部分。首先对管理层激励的总体状况进行了描述,并分年度、不同的最终控制人和不同的高管权力下进行了描述,以进行对比分析。接着进行了相关性检验和回归结果分析。第三章中提出的假设在实证回归结果中得到了验证。为检验结果的稳定性,本文还进行了稳健性检验。本文第五章为结论和启示。通过分析,本文得出以下四个结论:1.在国有控股上市企业中,管理层在职消费程度低于非国有控股上市企业,在职消费与企业经营业绩显著负相关。而在非国有控股上市企业中,虽管理层在职消费程度高于国有控股上市企业,但是在职消费却与企业业绩正相关。2.货币薪酬作为对管理层最直接的激励方式,与企业经营业绩在1%水平上存在显著的正相关关系,高货币薪酬能激励管理层更努力工作,提升企业经营业绩。3.管理层持股比例的高低与企业经营业绩显著正相关,管理层持股即部分拥有企业的剩余索取权,因此能促进管理层利益与企业利益的捆绑,提升企业的经营业绩。4.在我国,高管权力并不能提升企业经营业绩,而是高管权力削弱了管理层激励效果。在高管权力较大的企业对管理层进行货币薪酬和持股激励其带来企业业绩提升幅度均小于高管权力较小的企业提升企业经营经营业绩。在此基础上提出了以下政策建议:1.约束国有控股上市企业的在职消费行为。2.完善经理人竞争市场。3.完善企业股权激励计划。4.加强对高管控制权的制衡和监督。最后是后续研究的展望部分,主要从在职消费样本完整性、管理层持股数量变动以及完善对高管权力的衡量着三个方面提出了后续有待进一步研究的方向。本文的研究贡献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1.已有对管理层激励的研究虽然已经很成熟,但是大多是研究货币薪酬、管理层持股这种显性的激励方式,极少涉及管理层在职消费。本文引入在职消费这一激励方式,从货币薪酬、管理层持股和在职消费三个方面全面地研究了管理层激励对企业经营业绩的影响。2.在我国,已有研究大多支持在职消费会削弱企业经营业绩,本文在理论分析的基础上,提出在不同产权下在职消费对企业业绩有着不同影响的新假设,并通过实证分析验证这一假设。得出结论,在国有控股上市企业中,管理层在职消费主要体现为一种代理成本,而在非国有控股上市企业中,管理层在职消费主要体现为一种激励方式,与企业的经营绩效正相关。3.本文区分了不同高管权力下,管理层激励方式对企业经营业绩影响程度的异同,在已有文献基础上扩展研究管理层激励的视角,为完善我国上市企业管理层激励机制提供借鉴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