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非营利组织是介于企业和政府之间的第三部门,近年来随着非营利组织数量的增多,这些组织在增加公共福利以及增加社会就业等方面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与此同时,一些负面新闻层出不穷,在社会管理向社会治理转型的重要关口提高非营利组织自身建设显得尤为重要。组织公民行为是提升组织绩效,改善组织形象的重要因素,其相关理论已发展的较为成熟。然而综观其前因变量的研究中,大多从大五人格入手,从自我监控角度研究组织公民行为的文献还较少。与此同时,公共服务动机也是组织公民行为有效的预测变量,由于非营利组织的特殊性,非营利组织成员或多或少的会受到动机的驱使。因此,本文以非营利组织入手,研究自我监控、公共服务动机与非营利组织成员的组织公民行为之间的关系,以期为非营利组织有效管理其组织成员、培育并激发组织公民行为,推进非营利组织建设提供理论基础和现实依据。 本文通过理论研究和实证研究相结合的方法进行研究。在理论研究部分,首先对自我监控、组织公民行为和公共服务动机这三个构念和非营利组织的涵义和特征进行文献综述,界定非营利组织和组织公民行为的涵义。其次,结合社会交换理论、动机理论、成就需要理论和自我监控理论,提出了自我监控、公共服务动机与组织公民行为的关系假设和理论模型。 在实证研究部分,首先对问卷进行设计,问卷调查内容涉及个人基本信息、自我监控、组织公民行为和公共服务动机等方面的信息。随后,对问卷回收后的数据利用SPSS22.0软件分析。研究发现,自我监控与组织公民行为的各维度均存在正相关关系。自我监控对有利于组织的组织公民行为的影响大于对有利于个人的组织公民行为的影响。公共服务动机中的公共价值承诺和同情心两个维度在自我监控对组织公民行为的影响中起到调节作用,并且是负向调节。在个体特征变量中,学历、年龄、组织类型以及工作年限会对自我监控、组织公民行为和公共服务动机产生影响。因此本文提出在非营利组织招聘过程中,应该建立专业化的测评体系,通过公共服务动机水平测试和自我监控人格测试等考察应聘人员的动机和人格特质。同时,应该重视个体差异,根据量化的数据和行为观察等对非营利组织成员进行精细化管理,积极开展有关非营利组织宗旨、使命等方面的培训,提高组织成员对价值观的认同,强化其公共服务动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