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介语”是应用语言学的一个重要范畴,应用语言学是由西方学者创立的。迄今为止,其主要范畴也都由西方学者建立。本文则试图在自主研究的基础上构建并具体阐述一个新的、与“中介语”相对应的应用语言学范畴:“接引语”。“教学”活动同时包含了“教”与“学”两个方面。其中,教师是课堂教学活动的组织者,教师语言对教学活动有不言而喻的影响。而对于第二语言教学,教师课堂语言就显得更为重要。在应用语言学界,学习第二语言的学生的语言被称为“中介语”,并被界定为“随学习者学习进展向目的语逐渐靠近的动态语言系统”;但对于二语教师的语言却众说纷纭,一直没有清晰的概念,或者说缺乏树立概念的意识。本文以零起点课堂对外汉语教师语言为例,从语言代码(主要是汉语、媒介语和学生母语)的选择、语言手段(主要有语音,语汇和语法形式)的选择、非语言手段(包括身势语等辅助手段)的选择以及语用策略选择四个方面考察了二语教师语言的特点。而调查所得的教师语言特点可以被进一步归纳为“迁就”和“提升”两大基本特征。根据“迁就”和“提升”这两大基本特征,我们认为第二语言教学中教师语言的根本特性是“接引”,第二语言教师的语言应该是“接引语”。“接引”语出佛教术语“接引”(meet and guide),《观无量寿佛经》所谓“以此宝手,接引众生”。在这里,佛不是消极在彼岸等待众生,也不是代替众生之“度”,而是不即不离在众生前面引导他们从此岸到彼岸。这与第二语言课堂存在高度的相似形:“接”体现了二语教师主动“迁就”学生的中介语水平,以迎接的态度面对(meet)中介语,走近中介语;而“引”则体现汉语教师“迁就”的最终目的是“引”(guide)导学生的中介语言水平得到“提升”。“接引”概念的提出将学习第二语言形象地表现为“将二语学习者从他们母语的此岸‘接引’到目的语的彼岸”的过程。教师语言的根本特性是“接引”,而教师语言是体现接引的语言,简称为“接引语”。“接引语”是一个与“中介语”匹配的范畴。无论是“接”还是“引”都以充分尊重中介语为前提,它是教师的母语,但不等同于一般教学活动中的母语。这从理论上揭示了“二语教师的语言是随着中介语的发展而发展,既和中介语接近,又与中介语保持距离;既高于中介语水平,却必定与之相距不远”的特性;它是“一个持续性让教学对象易于理解,但又值得教学对象模仿,且是引导中介语尽快地向目的语过渡,与中介语并行不悖朝目的语靠近的动态平行语言体系”。中介语在向目的语靠拢的过程中一定会发生偏误,而“接引语”与之类似,也会因为“不了解中介语”而产生“迁移”引发偏误。“接引语偏误”包括过度使用媒介语,不合法表达,引入新内容造成新难题,无效重复和放缓语速,过分追求趣味性而重点不明,无效讲解,不适时应对学生意外,口头禅,因为无法解释而放任学生错误,不掌握时间,跟随中介语偏误等11项。据此,我们从客观(教学时间长短,学生意图目的,地域限制,流通度和频率平衡,阶段性)和主观(教学元语言优先,低偏误优先输入,重复更新并重,主动呈现对比结果,随中介语即时调整接引语)等十个方面提出了接引语应遵循的原则。作为一个“与中介语并行不悖朝目的语靠近的动态平行语言体系”,“接引语”包含各个要素。从普遍意义来说,应包含:教学元语言层(课堂启动—导入—展开—结语等课堂的基本流程语言),应变语言层,解释语言层和提问语言层等;从特殊意义来看,还应包括:国别接引语,阶段接引语,语音、语法、语用接引语等。根据“接引语”的概念,中介语的研究可以获得新的动力:“接引语”要有效地“接引”,就必须对语言习得的中介现象有更清晰而系统的认识。根据“接引语”概念,可以在理论上解释一些学者已经提出的“忽视主体”“缺乏对学生了解”“忽视语言的可接受性”“缺乏平等意识”“缺乏汉语知识和‘乱讲汉语’”等对外汉语教师语言存在的六大问题。根据“接引语”概念,重新考察应用语言学语言习得中的“i+1”原则,可以发现:“i+1”可以是输入的手段也可以是输入的目的。作为输入手段的“+1”是教师掌握的“度”的问题,是主观的抽象的程度,可以用接引语“却必定与之(中介语)相距不远”来体现,而“迁就”和“提升”的各个下位子项则可供实际操作。而“+1”作为输入目的,则体现了一个方向,即必须有正向“提升”。根据“接引语”概念,我们还可以深化对于SAT(言语适应理论)的认识。社会语言学认为:教师语言也是一种语言变体,这一变体的根本原因在于“交际”,“接引语”理论可以从课堂交际角度进一步说明SAT模型。“接引语”这一范畴的提出既是对二语教师语言特征的理论概括,也是“中介语”理论发展的逻辑结果,它为中介语的研究提供了新的“消费需求”,对二语师资的培训也可能产生深刻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