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研究背景与目的】溃疡性结肠炎(ulcerative colitis,UC)是目前最常见、最难治愈的消化系统疾病之一,被世界卫生组织定义为世界难治病之一。临床上主要以糖皮质激素、免疫抑制剂、非甾体类等西药治疗为主,但由于上述西药长期应用存在身体发胖、骨质疏松、高血压等严重副作用,迄今为止仍缺少安全有效的防治药物。近年来,传统中药因其具有安全、低毒、有效等独特的优势,在UC的治疗上越来越受到关注,已展现广阔的应用前景。叉分蓼(Polygonum divaricatum L.)为蓼科(Polygonaceae)蓼属(Polygonum)草本植物,以干燥的全草入药,该药具有温肾、消积、清热止血、止泻等功能,主治肠刺痛,便频量少,便带脓血,杂有粘液,里急后重,腹泻,便稀黄绿等,在华北、东北民间和临床上常用于治疗肠炎、腹泻、痢疾等疾病。为了从中药中开发新的治疗UC的有效药物,本文以民间疗效确切的叉分蓼全草为研究对象,拟从以下四方面开展研究:一、溃疡性结肠炎(UC)大鼠模型的建立;二、叉分蓼抗UC的药效学研究;三、叉分蓼抗UC活性部位化学成分的研究;四、叉分蓼抗UC活性部位化学成分体外抗炎活性筛选与分子机制研究。期望通过上述研究,阐明叉分蓼抗溃疡性结肠炎的物质基础与作用机制,为创制成分明确、机制清楚、疗效确切的多成分、多靶点的抗UC新药开发提供新理论与新思路。【研究方法与结果】1溃疡性结肠炎(UC)大鼠模型的建立应用2,4,6-三硝基苯磺酸(TNBS)/乙醇混合法致大鼠溃疡性结肠炎模型。采用不同剂量的TNBS与不同浓度、不同剂量的乙醇混合进行造模,对正常对照组与模型组A、B、C、D大鼠一般生活情况、疾病活动指数、结肠粘膜大体形态及结肠组织病理学进行观察和评分,确定合理的TNBS的剂量、乙醇的浓度和剂量,建立UC模型。实验结果表明:采用50 mg/kg TNBS和0.25 ml的50%乙醇混合液造模不仅成功诱导UC大鼠模型,而且大鼠死亡率得到了控制,保证了实验的稳定性和可重复性。2叉分蓼抗溃疡性结肠炎(UC)的药效学研究(1)叉分蓼总提取物抗溃疡性结肠炎的药效研究研究叉分蓼总提取物对UC模型大鼠的治疗作用,初步阐明其作用机制。实验结果表明:叉分蓼总提取物对TNBS/乙醇诱导的UC模型大鼠有一定的治疗作用,其疗效与给药剂量正相关,随着给药剂量的增加,其治疗效果越显著。同时,叉分蓼具有增加UC模型大鼠结肠组织中SOD的活力,减少MDA的含量和MPO的活性,揭示其具有抑制细胞脂质过氧化的发生,降低被炎性细胞浸润的机率,最终改善结肠的炎症。(2)叉分蓼抗溃疡性结肠炎的活性部位研究将叉分蓼粗粉依次用水、45%乙醇、95%乙醇渗漉法提取,提取液减压浓缩后合并得浸膏,将浸膏用水混悬石油醚脱脂后,上AB-8大孔吸附树脂,以纯水、35%乙醇-水、70%乙醇-水和95%乙醇-水进行梯度洗脱,得水洗脱部位、35%乙醇洗脱部位、70%乙醇洗脱部位和95%乙醇洗脱部位,对上述四个不同浓度乙醇洗脱部位进行抗UC模型大鼠的药效研究。实验结果表明:35%乙醇洗脱部位低、高剂量组和水部位低、高剂量组能够改善UC模型大鼠的一般生活状况,使DAI、CMDI、HS评分降低,结肠组织中MDA含量和MPO活力降低,SOD活力升高,并有效抑制结肠组织中TLR4和NF-kBp65的基因表达,显著下调UC大鼠血清中NO、IL-1β和TNF-α的含量,其中以35%乙醇洗脱部位剂量组效果最佳,显示了较好的抗炎作用。3叉分蓼抗溃疡性结肠炎活性部位化学成分的研究通过应用聚酰胺柱色谱、反相硅胶(ODS-C18)柱层析和制备高效液相柱色谱等现代分离分析技术,从叉分蓼抗UC模型大鼠活性部位中分离纯化得到31个化合物,通过UV、IR、NMR和MS等现代波谱解析技术鉴定得到25个单体化合物,主要为10个黄酮类化合物:槲皮素(1)、槲皮苷(2)、金丝桃苷(3)、芦丁(4)、山奈酚(5)、异槲皮苷(6)、杨梅素(7)、萹蓄苷(8)、紫云英苷(9),异鼠李素(10);12个酚酸类化合物:表儿茶素(11)、表儿茶素没食子酸酯(12)、表没食子儿茶素没食子酸酯(13)、儿茶素(14);没食子酸乙酯(15)、白藜芦醇(16)、没食子酸(17)、原儿茶酸(18)、阿魏酸(19)、丁二酸(20)、对羟基苯甲酸(21)、咖啡酸(22);1个甾体类化合物:胡萝卜苷(23);1个二苯乙烯类化合物:白藜芦醇苷(24);1个苯丙素类化合物:紫丁香苷(25)。上述鉴定的1-25化合物均为首次从叉分蓼中得到。4叉分蓼抗UC活性部位化学成分体外抗炎活性筛选与分子机制的研究采用脂多糖(LPS)刺激RAW264.7巨噬细胞建立体外炎症模型,对从叉分蓼抗UC活性部位中分离得到的25个单体化合物进行体外抗炎活性筛选。采用ELISA法检测化合物7杨梅素、12表儿茶素没食子酸酯、15没食子酸乙酯、24白藜芦醇苷4个活性成分对细胞上清中IL-1β和TNF-α含量的影响,Western blot法检测4个活性成分对细胞中iNOS、TLR4和p-NF-κBp65蛋白表达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从有效部位中筛选出10个抗炎活性成分,分别为4个黄酮类、5个酚酸类和1个二苯乙烯类化合物。4个活性成分均可以剂量依赖性的降低细胞上清中炎症因子IL-1β和TNF-α含量,抑制细胞中iNOS、TLR4和p-NF-kBp65信号的蛋白表达,起到抗炎的作用。【结论】1、阐明叉分蓼抗UC的物质基础:叉分蓼总提取物对UC模型大鼠具有显著的治疗作用,其35%乙醇洗脱部位为其抗UC的活性部位,从该活性部位中分离鉴定了25个单体化合物,筛选出4个黄酮类、5多酚类和1个二苯乙烯类为治疗UC的活性成分,为最终阐明叉分蓼抗UC的物质基础奠定了坚实的基础。2、初步阐明叉分蓼抗UC的作用机制:叉分蓼抗UC可通过抑制TLR4/iNOS基因或蛋白的表达,阻止NF-kB信号通路的激活,进而下调相关炎症因子NO、IL-1β和TNF-α的释放,最终达到抗炎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