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凡生命所至,就有生态学的问题、现象和规律。特别是随着当今世界人口膨胀、环境污染、自然资源枯竭等问题的凸显,生态学的观念开始深人人心,生态主义已经成为当今人类思想的主流倾向之一。生态学在教育理论领域的影响也不断深入,人们开始从生态学的角度关注教育理论的方方面面,比如课堂、师生关系等。反观传统教育,人们往往把人当作社会工具来看待,把学校作为培养“社会工具人”的“场所”,而忽视了教育教学生态实体——教师与学生,导致师生关系异化。有学者指出:“教育是人的精神生命活动的过程”,“教育中生命活动的最大特点就是存在这种可能性,使生命调动起自身的一切,去不断地创造自我,改善和发展生命,生命会从中受到鼓舞,从而收获丰富和充实的人生”。我们的教育必须创造这样一种人的整体生命投入的生态,使学生、教师、学校共同获得成功。《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也要求,要“创设能引导学生主动参与的教育环境,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培养学生掌握和运用知识的态度和能力,使每个学生都能得到充分的发展。”可以这样认为,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背景下的师生关系模式是以生为本的生态模式。因此,顺应时代潮流和新课程改革的大背景,本研究拟从生态学的视角来探究师生关系,以期深化对我国教育教学规律的认识,丰富对教育教学理论的研究,更希望为我国当前正确处理师生关系问题提供一些有价值的建议,从而提高教育教学的质量和效率。全文分为六个部分:第一部分,前言。介绍本研究的选题缘由,分析和总结现状,说明研究价值和意义,阐释研究的思路和方法。第二部分,生态型师生关系的内涵和特点。生态型师生关系是教师生命个体和学生生命个体彼此互为参照构成生态群体,他们之间相互作用、相互塑造,形成有机的联系,旨在改善师生的校园生存状态,提高教育教学效率和质量,促进教师、学生、学校三者成功教育的一种新型师生关系。生态型师生关系的实质是一种主体间性关系,它注重师生“主体间性”的合理发挥。生态型师生关系具有主体角色的多样性、交往过程的互动性、人际关系的和谐性等特点。第三部分,生态型师生关系的历史演进。生态思想源远流长,自然文明时期的师生关系呈现出一种原始的和谐状态,带有简单的、朴素的生态意识;农业文明时期教育思想中论及的师生关系无不渗透着生态思想,但比较零碎、不系统;工业文明时期对生态型师生关系仍缺乏比较专门的阐述,没有形成生态型师生关系理论;生态文明时期的师生关系是真正“你—我”关系,师生之间发生了心灵的碰撞和思想的交流,这是教育追求的理想,是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第四部分,生态型师生关系的现实考察。从生态学的视角来审视师生关系,当今师生关系存在的生态缺失现象还是较多的,主要表现在,师生在社会地位关系上主从、师生在情感关系上冷漠、师生在教学关系上功利。其原因主要有传统文化、制度、教师自身、学生等因素影响师生关系生态缺失。第五部分,生态型师生关系的理想建构。生态型师生关系以生态学基本理论、多元智能理论和团体动力论为依据。建构生态型师生关系离不开外部支撑条件—学校生态文化环境、生态教育教学评价体系和师生交往空间的拓展;也更需要教师和学生发挥内部主体作用。在建构生态型师生关系时,要理性地看待生态型师生关系构建中存在的困难和问题,要注意与思想实际相结合并把它融入教育教学实践,循序渐进地推进生态型师生关系的构建。结束语。总结全文,并预见生态型师生关系的未来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