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
借助于迅猛发展的数据网络技术,侵犯商业秘密的行为渐趋多样化、复杂化、隐蔽化,保护商业秘密的难度也随之加大。降低了侵犯商业秘密罪的入罪门槛、提高了刑罚的处罚力度、由结果犯变为情节犯并进一步完善了侵犯手段等变化是《刑法修正案(十一)》对司法实践中已有问题的回应,也是为了保证“前置法定性与刑事法定量相统一”。立法的生命在于应用,本文基于对商业秘密保护的刑法规定这一出发点,提出了侵犯商业秘密罪在司法认定中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借助于迅猛发展的数据网络技术,侵犯商业秘密的行为渐趋多样化、复杂化、隐蔽化,保护商业秘密的难度也随之加大。降低了侵犯商业秘密罪的入罪门槛、提高了刑罚的处罚力度、由结果犯变为情节犯并进一步完善了侵犯手段等变化是《刑法修正案(十一)》对司法实践中已有问题的回应,也是为了保证“前置法定性与刑事法定量相统一”。立法的生命在于应用,本文基于对商业秘密保护的刑法规定这一出发点,提出了侵犯商业秘密罪在司法认定中出现的问题并进行进一步分析,同时也提出了相应的司法认定路径完善建议。文章第一部分提出了侵犯商业秘密罪目前在司法认定中存在的问题。通过对近三年相关案件的判决书进行整理,归纳出此罪的争议焦点是涉案信息是否能被认定为商业秘密、侵犯商业秘密行为类型的判断以及损失数额的认定上。通过对侵犯商业秘密罪司法实践情况的进一步考察,提出本罪目前在司法认定中存在的问题:一是侵犯商业秘密的认定,包括商业秘密的认定以及犯罪行为的认定;二是重大损失在司法认定中的困境;三是情节严重在司法认定中的有关争议问题。文章第二部分是对前文所提出的司法认定问题进行进一步的分析。通过新旧法条的对比发现本罪在构成要件上的改变,并就犯罪行为认定中的单纯获取商业秘密、意外获取商业秘密后披露的行为进行定性。针对侵犯商业秘密的认定问题,提出了商业秘密的构成要件,并就反向工程与侵犯商业秘密之间的冲突、竞业禁止协议带来的权利冲突进行分析;针对重大损失的认定问题,最新的司法解释对于损失数额的认定提出了计算方法但并不全面,认定方法也尚未统一,且存在着过度借鉴民事领域损失认定标准的弊端;此罪由结果犯变为了情节犯,针对情节严重的设立,仍存在着正当性争议,且关于情节严重的认定标准尚未明确。文章第三部分是对前述的侵犯商业秘密罪的司法认定问题提出认定路径完善。通过合理限制竞业禁止协议的范围,平衡商业秘密的保护要求与人员自由流动的社会需求;规定反向工程的合法性要件,以防行为人钻法律漏洞;区分刑事领域与民事领域不同的认定重大损失数额的标准,在相关司法解释的基础上进一步细分认定标准;针对情节严重判断标准模糊的问题,提出保留重大损失作为情形之一,并结合行为类型、法益侵害程度等综合考量,针对不同的行为类型可设置不同的判断标准。
其他文献
劳动争议中法官适用诚实信用原则进行事实认定和作为裁判依据成蔚然之风,但也由此引发不少争议。通过搜索劳动法案例,归纳适用诚实信用原则解决劳动争议存在四项不当情形:其一,诚实信用原则被法官不当地作为“道德裁判”的工具,以原则对劳动者的具体行为进行主观判断;其二,裁判文书错用或未论证而适用原则,常见于引而不论的宣示性适用,缺乏论证过程;其三,诚实信用作为法律原则与作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诚信观”的内容
在现代商业社会中,共同担保作为债权风控的重要方式,凭借其对于债权的多重保险功能以及多样化的实现选择在金融借贷、融资交易等商业往来中深受债权人的青睐。《民法典担保制度解释》出台前,对于共同担保尤其是混合共同担保的内部追偿权问题,在理论上存在诸多争议,在司法实践中也存在不同理解与操作。而《民法典担保制度解释》首次对共同担保人内部追偿权的适用作出系统的规定,有利于统一司法机关对于共同担保人内部追偿权纠纷
随着5G时代互联网移动终端的蓬勃发展,一方面人工智能、大数据、区块链等新兴技术与网络版权产业深度融合,另一方面以“洗稿”行为为代表的网络盗版侵权泛滥更是成为全媒体版权保护的痛点,互联网版权治理日益成为全球共同关注的重要议题。基于此,本文试图就“洗稿”行为的著作权法规制问题展开一些分析。“洗稿”一词最早是新闻界的用词,现在也更多偏流行意味,其并不是法律意义上的概念。基于“洗稿”行为的表现方式可以将其
《刑法修正案(十一)》将高空抛物独立成罪是积极应对风险社会、保障公众安全、维持公共秩序的必要之举,应当予以肯定。从《刑法修正案(十一)》草案一审稿到二审稿,再到修正案最终颁布施行,高空抛物罪的属性发生了质的改变,即由危害公共安全犯罪变为扰乱公共秩序犯罪。针对这一转变,虽然在立法论层面上的讨论已经结束,但在解释论上还存在许多研究空间。由于立法对本罪罪状描述较为模糊,这一定程度上导致本罪在司法适用中出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生态环境遭受重创,自上世纪八十年代开始我国就有了生态环境修复的实践,可那时不注重环境要素的综合性修复。当今社会正以生态文明建设为主旋律向前推进,面对生态环境损害民事救济的不敷,《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在第七章侵权责任编针对我国迫在眉睫的生态修复工作,给出了一个解决方案:即通过第1234条关于生态环境损害修复的设计,实现我国生态环境修复的生态效果、社会效果与法律效果的统一。《民法典
违法所得没收程序运行十年以来一直未能充分适用,尽管案件数量客观上有限实为正常现象,但程序立法与司法在规范诉讼证明问题上的诸多不足,尤其是证明标准的不明确却亟须得到高度重视。正是违法所得没收程序在证明标准问题上的模糊不清,引发了学界激烈讨论,也给司法实务带来了法律障碍,造成实践困境和各地法院操作上的不统一,进而影响没收程序效应的有效发挥。违法所得没收程序虽然在根本上属于刑事诉讼特别程序,但又具有鲜明
我国《民法典》以第543条与第544条规定了合同变更规则,并未规定合同更改的相关内容。然而在当事人合意变更合同内容时,该修改的性质究竟是合同变更抑或是合同更改存在疑问。合同变更与合同更改的法律效果因合同同一性存续与否而截然不同,因此在理论上区分两者具有重要的实践价值。结合各国实践趋势以及我国的学理现状,本文拟以当事人意思立论,明确合同同一性识别问题实质上为当事人意思解释问题。在当事人意思对合同同一
个人破产失权与复权属于现代破产法上的概念,是随着破产无罪主义的产生而发展起来的。个人破产失复权制度,与自由财产制度、破产免责等制度共同构成完整的自然人破产法律制度体系。个人破产上的复权是指解除破产人因受破产宣告而在公私权利上受到的法律限制,恢复其正常权利的法律制度。个人破产上的失权指破产人因受破产宣告而在公私权利上受到的法律限制,但是这种法律限制却不随着破产程序的终结而解除,某种意义上是对人权的侵
负有照护职责人员性侵罪首次出现在我国的刑法规定之中,无疑是我国性犯罪法网的一次精细化升级。此种行为为刑法所规制,不仅具有避免已满十四不满十六周岁的未成年女性遭受来自身边熟人性侵害的社会支撑,同时拥有着保护未成年人全面发展的宪法支撑。由此,我国刑法中规定的性犯罪法条所保护的对象年龄也出现科学的分层,相应的刑事责任规定更加全面,更有利于维护该年龄段女性的性自主权与身心健康权。就本罪的犯罪主体来说,通过
在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中,为阻断疫情的传播,政府应采取各类必要措施以减少人与人之间不必要和不安全的接触。消费者的交易行为和整体社会的经济活动也会因此发生变化。各类电商平台成为消费者在这一特定时期内解决生活需求的主要选择,电商平台在新兴的消费模式中扮演了更重要的角色。期间消费者的知情权、安全保障权、公平交易权、个人信息权、依法求偿权等权利屡遭电商平台经营者的侵害,市场机制的脆弱性和被动性在应对不法经营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