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贫困问题由来已久,且逐渐成为制约农村经济社会发展和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要因素。农村扶贫问题是随着社会情况及农村贫困实际情况的变动而变动的,扶贫模式也是紧跟社会和农村形势的发展和变动而不断创新和完善。扶贫模式本身并无好坏,重要的是它是否能够切合贫困地区和贫困人口的需要,并使得该贫困地区和贫困人口摆脱贫困走向富裕之路。我国在扶贫历程中也探索出了多种扶贫模式,并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扶贫成果,得到了国际社会和国内广大群众的认可。但这些模式也或多或少的存在一些问题。随着我国农村贫困问题的不断变化,农村贫困也呈现复杂多样的情形,创新和完善符合新时期新形势下的农村贫困问题的扶贫模式,对更好推进扶贫工作取得成效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农村贫困的成因是非常复杂的,有历史因素,也有现实因素;有自然因素,也有人为因素;有经济体制因素,也有政治体制因素。但农村贫困成因的分析在扶贫进程中又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因为只有把脉准确才能对症下药,进而药到病除。本文从历史、自然环境、人性化、政策和市场经济因素几个方面分析农村贫困的成因;并分析了我国扶贫历史发展的四个阶段,并分析了传统扶贫模式存在的不足。论文以广东省“双到”扶贫模式为例,分析了此模式产生的背景及其运作模式,同时也分析了此模式的创新之处和存在的问题,试图为新的扶贫模式的构建提供参考。社会化大扶贫模式的构建,是在分析传统扶贫模式优劣的基础上进行的,该模式主张联合社会各界人士,整合社会资源,共同推进农村扶贫工作有效开展。作者认为,扶贫事业是全社会的共同的责任和义务,社会各界必须转变扶贫观念,联合社会各界人士,整合各种资源,建立广泛的资金来源机制并严格防范资金的漏出和流失,制定严格的项目选择和审批制度,完善内部监督和外部监督渠道,为扶贫工作取得高效奠定基础。然而社会化大扶贫模式归根到底是社会各界广泛参与的非政府组织,在推动扶贫工作深入开展方面可以发挥比政府更大的作用,但是社会制度的完善方面仍旧需要协调和推动政府建立。政府需要为社会化大扶贫提供积极的支持,帮助他们解决他们无法协调的难题,并勇于承担自己的社会责任,积极制定完善的社会制度,大力推进社会养老保险、义务教育、医疗卫生等方面的制度建设,在农村逐步建成完整的社会保障体系,真正实现城乡统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