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译者,作为主观能动性的发挥者,在创作译本的过程中有不可撼动的地位,然而却在翻译学的研究历史当中长期被边缘化。二十世纪七十年代的文化转向才使得译者主体性跃进人们的视野,各个流派竞相研究,争奇斗艳,也取得了丰硕的成果,其中之一就是从阐释学角度研究译者主体性。阐释学是探求意义和解释的理论。乔治.斯坦纳在前人哲学阐释学研究基础上提出的翻译四步骤理论为阐释学与翻译理论的结合提供了契机,为翻译理论提供了全新的视角,提升了人们对译者的认识。本文试图以《孙子兵法》的格里菲斯译本以及林戊荪译本这两个中外译本为基础,以斯坦纳提出的四步骤理论“信任”、“侵入”、“吸收”和“补偿”为理论基础,来探讨译者主体性是如何在译本里得到体现的,并为《孙子兵法》英译本的研究提供了一些新的参考。译者采用不同的翻译策略,或归化或异化对原文本进行吸收,用注释和重写等方法修复译文以达到和原文本平衡的状态。由于译者的偏见和不同理解,译本呈现多样化。翻译孙子兵法这种典籍,译者必须要正确理解原文以及很好地传达原文的意思。虽然有文化障碍,林戊荪和格里菲斯都翻得很好。作者对比分析了两个《孙子兵法》译本,从中窥探两位译者高超的翻译技巧和娴熟的语言技能,用了大量实例来说明译者主体性贯穿翻译活动的始终。阐释学肯定了译者对原作的积极解读。在本文中可以看到,文本的翻译过程中贯穿了“信任”、“侵入”、“吸收”和“补偿”这四个步骤,充分体现了译者的主体性,肯定了译者的积极作用,所以乔治.斯坦纳的翻译四步骤中理论值得推崇,且译者主体性研究将继续成为译界研究的热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