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氧污泥颗粒化和结构稳定化过程中微生物群体感应作用机制研究

来源 :浙江大学 | 被引量 : 1次 | 上传用户:hzq1989aa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好氧颗粒污泥工艺是极具应用潜力的新型污水生物处理技术,相比于传统活性污泥法具有物理结构致密、沉降性能优异、生物持留量大、功能菌群耦合等优点,在改善泥水分离、强化去污性能、降低工程投资等方面具有明显技术优势,有望解决现有污水生物处理工艺面临的出水水质不稳定、运行能耗偏高、占地面积较大等问题。然而,结构易失稳、运行受限制是目前好氧颗粒污泥技术工程化应用面临的主要瓶颈。鉴于功能微生物高效聚集和稳步代谢生长是颗粒污泥形成与结构稳定的基础,有必要从功能菌群富集、胞外多聚物(EPS)分泌强化、底物转化产能等角度探索污泥颗粒化及其结构稳定化的微生物学机制。
  论文以强化好氧颗粒污泥形成和结构稳定为目标,研究群体感应对颗粒污泥EPS分泌、底物转化和代谢生长的调控作用,获得的主要研究结果如下:
  1.不同污泥停留时间(SRT)条件下形成的好氧颗粒污泥物理特性、关键EPS组分与菌群结构演替规律研究表明,控制SRT为6d时形成的好氧颗粒污泥粒径稳定在500μm以上,系统TN去除率高达85%,均优于剩余污泥随出水排出、SRT不严格控制和SRT为12d的对照组。同时,SRT为6d条件下污泥颗粒化过程胞外蛋白(PN)含量由151.6±10.5mg/gVSS增至247.3±12.7mg/gVSS,其关键蛋白组分为类色氨酸蛋白;而胞外多糖(PS)由初期的38.4-48.3mg/gVSS增至96.8±6.7mg/gVSS,关键多糖组分为类藻酸盐(ALE)。分析颗粒污泥微生物菌群结构发现,Rhodobacteraceae(28.6%)、Xanthomonadaceae(18.6%)、Hyphomonadaceae(3.9%)为稳定颗粒污泥的优势菌科,在短泥龄条件下高度富集,其相对丰度显著高于其他两组反应器(p<0.05)。
  定量分析颗粒污泥系统N-酰基高丝氨酸内酯(AHLs)发现,辛酰基高丝氨酸内酯(C8-HSL)、3-羟基辛酰基高丝氨酸内酯(3OHC8-HSL)、3-羟基十二烷基高丝氨酸内酯(3OHC12-HSL)的浓度随着污泥颗粒化逐渐上升,且在SRT为6d的反应器中长期维持较高水平,最终分别达6285.9±320.7ng/L、1325.0±148.5ng/L、256.6±15.5ng/L,是稳定好氧颗粒污泥系统的主要AHLs。尤其是C8-HSL、3OHC8-HSL等酰基侧链含8个碳原子的AHLs,其浓度与污泥EPS中类色氨酸类蛋白呈显著正相关(p<0.01),初步认为Rhodobacteraceae、Xanthomonadaceae等AHLs产生菌富集生长利于EPS分泌与颗粒污泥形成。
  2.从关键EPS-钙结合强化污泥凝胶性能角度出发,研发了基于EPS强化分泌的曝气回流好氧污泥颗粒化新工艺。研究表明,新工艺的MLSS高达6800mg/L,形成的颗粒污泥结构密实,完整性系数<0.1,Ca2+含量维持在45-57mg/gVSS,显著高于对照组的27-42mg/gVSS。污泥ALE中聚古罗糖醛酸(GG)嵌段比例达60%以上,高于对照组的45.3±0.1%。分析污泥微生物菌群结构发现,unclassifiedRhodobacteraceae、Rhodobacterspp.、unclassifiedXanthomonadaceae等AHLs产生菌在曝气回流工况下得到大量富集,相对丰度分别达2.5%、17.1%、11.7%。同时,前期所述的C8-HSL、3OHC8-HSL、3OHC12-HSL等AHLs主要信号分子含量明显增加。分析认为,通过气体回流可实现ALE-Ca有效结合、主要信号分子产生持留,利于功能菌群有效定殖、EPS分泌增强、颗粒污泥结构稳定。
  3.群体感应对好氧颗粒污泥系统EPS产量和底物转化的调控作用研究表明,复杂有机物(可溶性淀粉)为主要碳源时,颗粒污泥EPS含量高于乙酸钠为主要碳源组,其PN含量由初始的93.9±1.6mg/gVSS增至172.0±1.2mg/gVSS,PS含量则相对稳定在84.6-97.9mg/(g?VSS)。主成分分析(PCA)发现,不同碳源条件下C8-HSL、3OHC8-HSL、3OHC12-HSL仍为影响颗粒污泥结构稳定的主要因素,与污泥MLSS和EPS含量呈显著正相关(p<0.05)。AHLs批次投加试验发现,投加C8-HSL、3OHC8-HSL后污泥的底物降解速率和EPS各组分增长率均显著提升,尤其是以可溶性淀粉为主要进水碳源时,其底物降解速率为0.024-0.029mgCOD/(L?min),高出对照组65%-85%,同时AHLs投加后PN和PS增长率分别为30%-36%和25%-29%,表明AHLs型群体感应可强化复杂底物水解和EPS生成(PN为主),促进颗粒污泥结构稳定。
  4.群体感应对微生物产能、EPS分泌、颗粒结构稳定的强化机制研究表明,颗粒污泥失稳后体系C8-HSL、3OHC8-HSL、3OHC12-HSL等主要AHLs浓度以及ATP水平、EPS含量均显著降低,Xanthomonadaceae_unclassified、Rhodobacterspp.等AHLs产生菌率先流失。AHLs分批投加试验发现,AHLs投加组的污泥ATP含量高达2.6±0.2μmol/gVSS,相比于对照组(ATP含量仅为0.2±0.01μmol/gVSS)显著提高。同时,AHLs投加组的污泥EPS含量大幅提升(p<0.05),其中类色氨酸蛋白为主的PN荧光强度达745.3(对照组仅为456.3);当ATP合成受抑制时,AHLs投加组的污泥EPS产生受明显抑制,污泥PN、PS含量最高分别仅为39.2±1.2、22.5±4.3mg/gVSS,均小于ATP合成未受抑制组(PN,41.2±1.9mg/gVSS;PS,25.3±0.3mg/gVSS)。由此认为,AHLs型群体感应系统通过强化ATP合成促进EPS功能蛋白分泌,实现颗粒污泥结构稳定。
  综上所述,群体感应通过调控好氧颗粒污泥底物转化、代谢产能有效强化EPS分泌,进而促进功能微生物的高效定殖、实现污泥颗粒化及其结构稳定化。本研究从微生物代谢角度揭示了群体感应对好氧污泥颗粒形成和结构稳定的强化机制,可为好氧颗粒污泥稳定运行和工程化应用提供新的观点和思路。
其他文献
过二硫酸盐(peroxodisulfate,PDS)是一类常见的氧化剂,因其具有绿色环保、价格低廉、便于保存和运输等优点,近些年在水处理领域受到了日益增加的关注。PDS的应用通常需要一定的外界条件激发,使其分解产生具有强氧化能力的硫酸根自由基(SO4??),从而实现对水中有机微污染物的高效降解。有研究发现某些碳材料能够通过非自由基路径增强PDS的氧化能力,然而潜在的反应机理尚不清晰。本研究采用商品
学位
抗生素菌渣是发酵类抗生素生产过程中产生的半固体废弃物,其含水率为60~90%,且含有丰富的有机物。基于此特点,未经处理的抗生素菌渣极易进行二次发酵,产生臭味,对大气、土壤和地下水造成污染。其中所残留的抗生素、抗性基因进入环境会加剧细菌的耐药性,危害人体健康;此外,菌渣中含有的重金属对环境健康也带来一定风险。自2008年抗生素菌渣被列入《国家危险废物名录》以来,菌渣的无害化处理是抗生素制药行业亟待解
近年来,随着海洋勘探技术的大力兴起,溢油等海洋污染事故频发,对生态环境造成了严重的破坏。提高海洋污染预报能力,对海洋生态环境的保护和人类的生存具有重大的意义。海上浮油等污染物的预报大多是从模型的正演模拟角度出发。受到模型的初边值、参数以及数值格式的限制,对污染物进行长时间的追踪会产生较大的误差。目前,变分数据同化是一种能够反演模型状态的有效方法,该方法将观测数据与模型变量以优化的方式结合起来。针对
学位
微生物电化学系统(microbial electrochemical system,MES)是同步实现污水处理和能源回收的新技术,在降解水中有机污染物的同时产生电能、氢气和甲烷等生物能源。提高MES的电子转移及其运行稳定性仍然是实现MES应用存在的瓶颈问题。针对增强MES电子转移及其强化机制的问题,本研究构建了磁性MES,合成了磁性氮掺杂碳材料催化剂,考察了催化剂的组成和结构对氧还原的催化活性和阴
学位
二维过渡金属硫化物具有片层间距小、比表面积大和边缘位点多等优异的理化性质,并且少层MoS_2具有卓越的压电潜能,在环境催化领域受到广泛关注。本论文采用自下而上的液相合成策略制备具有缺陷的二维超薄MS_x(M=Co,Mo)纳米片,并对其开展掺杂改性、光-压电催化性能以及催化机制研究,获得高性能MS_x催化剂,为开发高效催化剂提供理论基础。通过化学转化原位生成的无机-有机杂化硫化钴-三乙醇胺(CoS-
学位
学位
农田环境中污染物的种类繁多,其中重金属汞、类金属砷和有机物多溴联苯醚(Polybrominated diphenyl ethers,PBDEs)是典型污染物,近年来受到全球广泛关注的新型污染物抗生素抗性基因(Antibiotic resistance genes,ARGs)更给农田环境带来了新的挑战。许多典型污染物都可以独立或协同其他污染物共同作用从而促进ARGs的传播。伴随我国社会经济的迅速发展
学位
学位
厌氧生物处理能将污水有机污染物转化为甲烷、氢气等能源资源,业已成为污水能源资源回收的核心技术,研发性能高效、过程稳定的污水厌氧生物处理新工艺新技术一直以来是国内外研究热点。在厌氧产甲烷过程中,基于种间氢转移(Interspecies Hydrogen Transfer, IHT)的挥发性脂肪酸(VFAs)互营代谢需在低氢分压下进行,该步骤通常被认为是厌氧产甲烷过程瓶颈。新近研究发现纯培养条件下,厌
学位
作物镉积累阻控措施是实现大量中低程度的镉污染土地安全生产的有效途径之一,而植物对镉的吸收积累特性以及调控机制是研发上述措施的重要理论基础。近期的研究发现,表观遗传修饰特别是DNA甲基化可能在调控镉胁迫过程中发挥重要的作用。植物体内的DNA甲基化模式和水平主要由DNA甲基化和DNA去甲基化动态调控,但镉胁迫是如何诱导DNA甲基化变异的以及镉胁迫诱导的DNA甲基化变化对植物镉耐性的影响机制仍然不清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