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
回顾性分析我院收治的78例克罗恩病(Crohnsdisease,CD)患者的临床特点及诊治情况,以提高对本病的认识,降低此病的误诊率,提高患者预后。
方法:
按照2007年中华医学会消化病学分会炎症性肠病协作组“对我国炎症性肠病诊断治疗规范的共识意见”,对我院(大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1991年1月-2011年12月收治的78例克罗恩病病例的一般情况、临床表现、并发症、实验室检查、影像学检查、内镜检查、病理表现、治疗及转归等进行总结和回顾性分析。
结果:
1.一般资料:78例CD患者,经手术证实21例(26.92%),经内镜检查诊断39例(50%),结合临床表现及影像学检查诊断18例(23.08%);男性43例、女性35例,男女比例1.23∶1;发病年龄高峰为20~29岁(21.79%)和50~59岁(20.51%);确诊前病程12月~3年不等,平均1.8年;病史中,曾诊断为急性阑尾炎者11例,其中有9例行阑尾切除;确诊前病程12月~3年不等;以每5年为一阶段统计78例患者的住院数构成比,呈上升趋势。
2.临床表现:腹痛68例(87.18%),腹泻27例(34.62%),腹部可触及包块者14例(17.95%),全身症状:发热20例(25.64%),贫血46例(58.97%),低蛋白血症38例(48.72%);明显乏力消瘦、体重下降者13例(16.67%);并发症:肠梗阻8例(10.26%),肠穿孔7例(8.97%),肛裂1例(1.28%);肠外表现包括关节炎4例(5.12%),反复口腔溃疡6例(7.69%),皮疹及光过敏1例(1.28%)。
3.临床分型:78例患者临床分型中,A3型(40岁以上)42例(53.85%);L1型(末端回肠型)31例(39.74%),L3型(回结肠型)31例(39.74%);B1型(非狭窄、非穿透型)36例(46.15%),B2型(狭窄型)34例(43.59%)。
4.疾病分期:活动期76例(97.44%),缓解期2例(2.56%)。
5.疾病严重程度:轻度16例(20.51%),中度39例(50%),重度23例(29.49%)。
6.实验室检查:血红蛋白下降35例(44.87%);白蛋白下降51例(65.38%);测定血沉(ESR)者有51例,ESR≥20mm/h有43例,占84.31%;测定C反应蛋白(CRP)有29例,CRP≥10mg/L有17例,占58.62%;炎性肠病相关抗体检测者22例,抗酿酵母菌抗体(ASCA)阳性6例(27.27%),抗中性粒细胞抗体(pANCA)均阴性。
7.内镜检查:39例行结肠镜检查,结肠局限性溃疡22例(56.41%),肠腔狭窄18例(46.15%),肠黏膜充血、水肿14例(35.89%),黏膜呈卵石样改变6例(15.38%),1例(2.56%)患者行胃镜检查表现为食管胃内瘘;另外,食管、结肠多发溃疡1例(2.56%)。同一患者可同时存在上述2种或2种以上不同病变。
8.影像学检查:46例患者行小肠CT成像检查,节段性肠壁增厚18例(39.13%),腹膜后淋巴结影8例(17.39%),肠梗阻者8例(17.39%),单纯肠管狭窄7例(15.22%),肠壁不规则肿块7例(15.22%);24例患者行消化道造影检查,15例(62.50%)提示节段性肠管狭窄、卵石样改变、瘘管等,9例(37.5%)未见明显异常。
9.病理表现:内镜下活检标本阳性率为71.43%,主要表现为炎性细胞浸润,肉芽组织增生,腺体破坏等;术中切除标本活检阳性率均为100%,主要表现为透壁炎症、溃疡、肉芽组织增生、淋巴组织浸润等。
10.初步诊断及误诊情况:58例入院诊断为CD,诊断符合率74.36%。20例存在首诊误诊,分别误诊为肠结核7例(8.97%),溃疡性结肠炎6例(7.69%),阑尾炎3例(3.85%),结肠肿瘤2例(2.56%),出血坏死性肠炎1例(1.28%),白塞氏病等疾病1例(1.28%),总误诊率为21.92%。
11.治疗方法:单用SASP/5-ASA者30例(38.46%),SASP/5-ASA+激素者12例(15.38%),单用激素者7例(8.97%),手术治疗者21例(26.92%),仅对症支持治疗者8例(10.26%)。
12.转归:临床缓解18例(23.77%),有效56例(71.79%),无效3例(3.85%),死亡2例(2.56%)。
结论:
1.本组病例发病年龄高峰为20~29岁和50~59岁。
2.CD确诊前病程较长,误诊率高。
3.CD临床表现多样,缺乏特异性,易延误诊断。
4.CD患者以回肠末端及回结肠受累最多。
5.实验室检查缺乏特异性,确诊主要通过影像学、内镜检查及病理、手术及病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