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隐喻不仅仅是一种修辞手段,也是一种思维方式——隐喻概念体系(metaphorical concept system)。作为人们认知、思维、经历、语言甚至行为的基础,隐喻是人类生活主要的和基本的方式。(Lakoff & Johnson, 1980)隐喻模式是指一个命题或意向图式从某一基本认知域引申和投射到另一复杂抽象的认知域的相应结构上所形成的模式。它用来对抽象事物的概念化、理解和推理。人类隐喻认知结构是语言、文化产生的基础,同时又受语言文化的影响。人类思维源于人的生物本体,及由此感知的躯体经验和生活环境的自然状况,在此基础上形成人类基本的意象图式经验结构,即源认知域,再通过隐喻模式,具体的基本概念被映射到其他抽象的概念,即目的域中去。心,作为人体的重要器官,无疑是最受人们关注的对象。本文将运用认知语言学的隐喻理论对汉语“心”的哲学话语中进行了分析研究,探求隐喻体现在汉语“心”的哲学话语的各种类型和表现方式以及工作机制,挖掘汉语“心”的哲学话语在认知策略与编码手段上的特点,以期更加准确地把握汉语“心”的哲学话语的隐喻特点,从而促进人类对本身及其外部世界的认知,从而更好地生存。全文共分五章。引言部分:文章首先对隐喻研究作了简要的回顾,并指出人类由近及远,由实体到非实体,由简单到复杂的认知规律决定了人体及其器官是人类认知世界的基础。因此,作为人体的重要器官,心的隐喻实质上也是一种概念隐喻,是人类认知世界的一种重要方式。接着回顾分析了心和心的隐喻在汉语语言和哲学话语中的重要性,心是中国传统哲学最基本的范畴之一,是贯穿中国哲学的一条主线,无论哪一派哲学都对心这一范畴进行了探讨。最后指出该研究领域存在的不足,引出本论文的研究目的及所要研究的主要内容。第一章详细介绍了隐喻认知研究的理论依据:隐喻的运作机制、隐喻映射、概念隐喻和意向图示。第二章首先介绍了哲学话语的定义及其分类,接着分析了“心”的隐喻在汉语哲学话语中的作用,探讨了汉语“心”的隐喻运作机制及其认知特点。认知语言学强调意义不是来自与外在客观世界的对应,而是来源于人类的身体经验和社会经验。人通过社会经验而形成的对“心”的隐喻认知系统主要表现在生产劳动、日常生活和社会生活三个层面之上。以第一章的理论为依据,第三、四、五章分别从“心”的隐喻映射、与“心”的隐喻有关的概念隐喻以及“心”隐喻的意象图示三方面对哲学话语中“心”的隐喻进行研究。第三章运用映射理论对“心”的哲学话语进行了分析研究。映射一般由始发域向目的域引申,具有单向性的特点。这也正反映了人们往往通过具体事物(始发域)来认识、理解抽象事物(目的域)的这一特点。它为阐释“心”的哲学话语在线理解提供了全新的视角。文章利用大量实例对汉语哲学话语中“心”的隐喻映射进行分类分析,指出心的隐喻映射是以身体经验为基础的,具不对称性和不完整性。第四章指出心的隐喻也是一种概念隐喻,并分别从中心、情感和思想的源处三个方面对汉语心的哲学话语进行分析研究。第五章对“心”的哲学话语进行意象图式的对比研究。意象图式是人的思维结构的重要部分,是人们进行新的联想,形成新的经验的基本方式,人类的概念形成往往借助于“意象图式”来实现,包括“容器图式”和“部分-整体图式”等。它们的物质基础来自于人本身与外部世界相互作用的完形与动觉经验。在此基础上,本文提出“心”的哲学话语中特有的“平衡图式”和“其他身体部位图式”。然后运用这些图式对汉语心的哲学话语进行图示分类研究。文章最后指出,哲学话语源于日常话语,然而又区别于日常话语,具有较高程度的言说的概括性、理智性和逻辑性等特点,是民族思想智慧的精华的体现。因此,通过对汉语哲学话语中心的隐喻过程的研究有助于加强我们民族对自身及其外部世界的认知,从而使我们本身之间及与外部世界更和睦相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