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占时期青岛建筑与规划思想探源

来源 :同济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backaroo2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德占时期的青岛在某种程度上是一块飞地,该时期的建筑和城市规划在中国近代城市中独树一帜,是当时德国建筑和规划思想直接的反映.该文回顾了德国1900年前后的社会背景、建筑师、建筑,分析了青岛具有代表性的建筑和城市空间,并探寻其设计根源,以期对德占时期的青岛有一个全面的认识,为今天青岛老城区的保护提供参考.
其他文献
车站建筑是一个有着深刻文化意义的建筑类型,以特殊的形式记录着城市发展的印迹。八十年代开始的铁路复兴,有着深刻的意味:源于铁路,立足于城市,着眼于交通换乘,延伸出一个新的建筑
随着城市边缘和远郊城市地区的不断扩大,将出现大量的长距离出行需求.公交运输系统的服务范围必然也要扩大,单纯靠常规的公共汽、电车交通已很难适应现代客运交通的需要,尤其
玻璃屋盖为室内空间引入阳光美景的同时,又能遮风挡雨,排除外界干扰,应用日益广泛。由于玻璃材料的通透性,其结构形态一览无余在建筑形象塑造中的地位更加突出。同时良好的屋
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的进一步发展,生态环境问题愈加凸显,追求城市化质量和生态保护的呼声越来越高,以维护完整、连续生态格局为目的的生态基础设施(EI)理论在这种背景下备受关注,理
论文研究的背景是,信息技术革命发生导致新兴产业——高技术产业出现及随后在世界范围内掀起的高技术区兴建热潮.西方学者研究理论都偏重于社会学研究,基于全球尺度的视角,对
我国城镇化进入快速发展期,传统的城镇化发展形势导致城镇形态的剧烈演变,尤其是城市的扩张所导致的建设用地空间无限蔓延、自然景观大量遭到破坏等一系列问题越来越明显。城乡
随着全国各地旅游业的兴起,越来越多的滨水村落被划入到景区内,而相应旅游规划及村落保护规范的滞后,致使旅游开发给村落带来的破坏极为严重,如何协调村落保护与发展成为了一道亟
本文通过在南京、苏州、无锡三市的实地调查,对流动人口的居住现状,流动人口廉租住宅的发展过程、居住模式、组织建设模式作了详尽的调研与分析.在此基础上,剖析了城市流动人
随着我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提出,以历史环境保护与再生为基础的城市更新越来越受到重视。在改造过程中,气候、人口密度、环境质量等因素发生巨大的改变,历史环境的保护与再生
地震救援的难点不仅在于地震灾害的突发性和强破坏性,还受到城市工程环境和场地使用状态的影响和制约。然而方法性指导和量化数据的缺失,引发了救援效率低下、二次灾害频发和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