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清初伤悼词是清初词作的一个组成部分。在特殊历史背景之下,清初伤悼词作数量达到一定规模,艺术水平亦达到一定高度。值得学界关注。近年来,随着清词整理工作的不断开展,有关清初伤悼词的专著和论文不断出现。不过,这些专著和论文的关注点多在于清词的宏观发展状况,且多是对单个著名作家或者经典作品的论述,对于清初伤悼词综合研究的文章几乎没有出现。本文使用系统分析、比较分析和综合归纳等研究方法,实现了对清初词坛伤悼词作全方位多角度分析把握的目标。其中,对清初伤悼词的全景把握,对清初伤悼词创作活跃原因进行的多角度分析,对清初词坛伤悼词的艺术特点进行的分析研究,对除纳兰之外的清初伤悼词大家的分析等,可谓本文的创新之处。本文第一部分主要探讨了清初伤悼词产生的背景:清初,国家由乱走向大治,文化政策宽严相济,词坛发展活跃,迎来“中兴”。活跃发展原因:受前代悼亡文学发展惯性及易代悲伤情绪影响;善于抒发真情、愁情的文体优势;统治者及词界翘楚们的引导;词坛风气影响以及满族文人的加入等。第二部分根据伤悼词创作的不同诱因,对清初伤悼词内容进行详细分类,并对各种诱因影响之下的清初伤悼词特点进行分析介绍。其中包括:专事伤悼的时节、团圆色彩的节日以及春、秋之季和雨落时节等特殊时节引发的伤悼;突然亡故的沉重打击;痛定思痛的绵延伤悲以及代人伤悼等非特殊时节因素引发的伤悼。第三部分,从意境、意象、词调三个方面入手,通过举例、对比等方法,对清初伤悼词的艺术特点进行详细分析介绍:虚与实的相生相合、此消彼生,构成了清初伤悼词的主要意境表现。在情景、今昔分别与虚实的不断交合变换之中,形成了景中藏情、实中有虚;情中含景、虚中有实;情溢景外、虚实互转;重昔略今、以虚应实;重今略昔、以实应虚和今昔均等、虚实相对等的多样意境模式。清初伤悼词倾向选择自然意象和冷色调意象,偏好以残缺、黯淡等的字眼来直接装饰意象,并善于复合多种意象使用。其中,月意象和黄昏意象群是清初伤悼词惯常使用意象。在词体方面,清初伤悼词表现出注重词调与内容和谐、偏好选择词句繁复的长调、根据情况选择恰当联章形式等的特点。第四部分通过对清初六位伤悼词代表作家的创作特点分析,表现清初伤悼词共性之外的个体词人的独特个性。纳兰悼亡词真纯深刻,风格哀感顽艳、凄冷幽怨,擅用虚实结合、细节刻画、巧妙用典、化用诗句、直抒胸臆、对比等的艺术手法。曹亮武的悼亡词凄丽哀婉,情真悲怆,且严正声律,在联章悼亡词创作方面表现突出。沈谦伤悼词情感真挚浓郁,哀婉凄艳,追求离合之法,成其不即不离效果。曹贞吉伤悼词寄托遥深,情真意切,具备深刻的现实性、深刻性和历史感,以豪放风格为主导,又加以迷离哀怨、低徊悲切,自成一家;何采伤悼词的风格慷慨悲凉,且常于伤悼词中加入历史兴亡之叹,颇具稼轩词风骨。陈维崧伤悼词创作数量大,风格沉郁稳重,哀而不伤,且喜把故国思念情绪悄然加入词中,体现了跨越两朝伤悼词人创作的一大特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