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口面部肌源性疼痛是一种区域性的肌肉疼痛障碍,其特征是局部的肌肉疼痛障碍,是持续区域疼痛的最常见原因。受影响的肌肉可能表现出过度的疲劳、僵硬、虚弱、运动疼痛以及与关节限制无关的轻微运动受限,影响患者的日常生活。其发病机制暂不清楚,目前尚无有效明确的治疗方法。血小板反应蛋白-4(thrombospondin-4,TSP-4)是血小板反应蛋白家族的成员之一,目前研究表明TSP-4是细胞外钙结合蛋白,具有调节细胞迁移、增殖、黏附,组织重塑,血管生成,肿瘤生长,神经发育和疼痛信号传导等功能。现有研究证实,在神经病理性疼痛中,神经损伤诱导TSP-4在中枢和外周神经元中均表达上调,当注射TSP-4抗体或者反义脱氧核苷酸阻止其功能表达后,疼痛发生逆转,提示TSP-4参与神经病理性疼痛的发生发展。但是在口面部肌源性疼痛中,TSP-4是否参与疼痛的发生发展尚不清楚。因此本研究将建立口面部肌源性疼痛模型;检测大鼠三叉神经脊束核尾侧亚核及颈段第二脊髓背侧角(trigeminal spinal subnucleuscaudalis and C1-C2 spinal cervical dorsal horn,V_C/C2)组织中TSP-4 mRNA水平 在疼痛中的表达变化;注射TSP-4抗体阻断其功能表达,确定TSP-4功能在疼痛中作用。探索TSP-4在大鼠口面部肌源性疼痛中的作用,为治疗肌源性疼痛提供参考。研究方法:(1)建立大鼠口面部肌源性疼痛模型:随机将雄性SD大鼠分为结扎组(L组)和假手术组(S组),每组6只,L组用铬肠线结扎大鼠左侧咬肌前侧浅层肌腱,S组暴露但不结扎肌腱。在术前及术后3、7、10、14天,用Von Frey纤维丝法测量大鼠口面部机械疼痛阈值。(2)检测TSP-4 mRNA在疼痛中表达变化:在术后14天,收集大鼠VC/C2组织,用qRT-PCR技术检测TSP-4 mRNA在V_C/C2组织中的表达水平。(3)明确TSP-4功能在疼痛中的作用:随机将肌腱结扎后的大鼠分为抗体组(A组)和对照组(C)组,每组6只,向A组大鼠的结扎侧咬肌中注射TSP-4抗体,向C组大鼠结扎侧咬肌中注射等量PBS。在注射前及注射后2、4、6、12小时,用Von Frey纤维丝法测量大鼠口面部机械疼痛阈值。结果:(1)大鼠口面部肌源性疼痛模型建立成功。结扎组大鼠组内比较,术后3、7、10、14天机械疼痛阈值与术前比明显降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提示机械疼痛阈值在肌腱结扎后3天开始逐渐减小,术后7天达到最低值,疼痛反应持续到术后14天。假手术组大鼠的机械疼痛阈值与术前相比,术后各时间点均无明显变化(P>0.05)。结扎组大鼠与假手术组大鼠比较,机械疼痛阈值在术后3、7、10、14天显著降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2)TSP-4 mRNA水平在口面部肌源性疼痛中表达增加。qRT-PCR结果显示,与假手术组大鼠比较,术后14天,结扎组大鼠的TSP-4 m RNA在VC/C2组织中的表达水平显著上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3)注射TSP-4抗体后,机械疼痛阈值发生逆转。抗体组组内比较,大鼠的机械疼痛阈值与注射前相比,注射后4、6小时明显升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12小时,机械疼痛阈值恢复到注射前水平。对照组组内比较,大鼠注射后的机械疼痛阈值与注射前相比无明显变化(P>0.05)。抗体组与对照组比较,大鼠的机械疼痛阈值在注射后4、6小时显著升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12小时无明显差异(P>0.05)。结论:在大鼠口面部肌源性疼痛中,TSP-4 m RNA水平在VC/C2组织中表达增多,并且TSP-4功能参与疼痛的发生发展,证实TSP-4在大鼠慢性口面部肌源性疼痛中具有重要作用,可能为临床疼痛治疗提供理论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