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通过对大体标本的解剖观察踝关节外侧韧带及踝间后韧带的具体形态,明确其起、止点,走行方向,并精确测量其长度、宽度和厚度。初步探讨它们的功能。材料和方法:取10例成人踝关节标本,进行解剖,将踝关节外侧韧带及踝间后韧带完全剖出,仔细观察外侧韧带各部分的起止点,走行,相互之间的毗邻关系。仔细观察踝间后韧带的起点位置,走行方向,止点的位置、分布面积等。并用相应工具对各解剖参数进行测量。结果:①10例标本中,有6例标本的距腓前韧带呈双束结构占60%。②单束结构的距腓前韧带长、宽、厚的参数平均值(单位mm)分别为:25.82±2.67;7.12±2.45;1.72±0.40。双束结构距腓前韧带上、下束测量平均值(单位mm)分别为:上束26.75±2.32,5.14±1.02,1.69±0.51;下束18.54±2.75,4.12±1.35,1.54±0.69。双束结构距腓前韧带的上、下两束宽度之和大于单束结构韧带的宽度。③双束结构的距腓前韧带的双束呈类“人”字形走行,两个束支在足处于不同的位置时相应的呈不同的状态,当足跖屈时,下束松弛,上束绷紧;背屈位时则反之。④距腓后韧带、跟腓韧带的长、宽、厚的测量平均值(单位mm)分别为:23.97±2.45(21.25~26.42);4.54±0.89(3.65~5.43);3.01±0.57(2.44~3.58),32.56±3.04(29.52~35.60);4.67±1.52(3.15~6.19);4.02±1.07(2.95~5.72).⑤踝间后韧带位于踝关节后部,横韧带与距腓后韧带之间。起自于外踝腓骨尖后缘中下1/3处,大体分为上、中、下三束纤维向内侧走行,上束止于胫骨后下缘内侧;中间束止于内踝沟的内、外侧缘,在止点处参与构成趾长屈肌与胫后肌腱鞘及两者之间的隔膜,因此,此部分的止点模糊,无明确的分界;下束止于距骨后结节偏内侧,参与构成踝关节囊。⑥踝间后韧带功能特点:此韧带在足背屈时紧张,跖屈时松弛。当足处于跖屈位时,此韧带松弛因而易陷落于踝穴内造成挤压损伤,因此判断,此机制是造成踝关节后软组织撞击综合征的病因之一。结论:距腓前韧带的双束结构中,两个束呈类“人”字形走行,在足处于不同的位置时相应的呈不同的状态,且其双束结构能加强其强度。仔细观察了踝间后韧带的起、止点及其走行,阐明了它与踝后软组织撞击综合征之间的关系。上述两点在国内文献中尚未见报道,也是本论文的创新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