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壳式换热器壳侧的强化传热与优化设计

来源 :华中科技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ids132417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能源是社会发展和科技进步的基础,是可持续发展的有力保障,然而我国能源利用效率与发达国家相比仍有一定差距,因此节能是我国现阶段的重要课题之一。换热器作为一种热量传递设备,广泛应用于工业的各个领域,是能源利用的关键装置,其中,管壳式换热器是应用最广泛的换热器。因此,进一步提升管壳式换热器的综合性能是提升能源利用效率的有效手段,对实现节能减排、降低单位GDP能耗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在已有理论基础上,采用数值模拟、实验研究、优化设计相结合的研究方法,对管壳式换热器壳程开展强化传热研究工作,致力于开发更高效的新型管壳式换热器。
  以换热管内的混流均温强化传热模式为基础,探究其在管壳式换热器壳程的应用。将壳程折流结构视为一种基于流体的强化传热技术,其通过扰流使壳程流体温度分布更加均匀,边界层处温度梯度增大,从而达到提升对流换热性能的效果。对截面形状为圆形、椭圆形、正方形的波形折流杆的混流均温效果进行对比分析,模拟结果表明,椭圆形波形折流杆使壳程内的温度分布更加均匀、换热性能更好,从而验证了壳程的混流均温强化传热模式。
  提出了一种采用圆筒分程的双壳程折流杆换热器,旨在通过分程增加壳程流速和流程长度,从而大幅增强折流杆换热器的壳程性能。与单壳程折流杆换热器的数值模拟对比表明:在相同泵功下,双壳程折流杆换热器的换热量提升约27.9%;在相同换热量下,其泵功降低约54.2%。因此,双壳程折流杆换热器具有更好的综合换热性能。此外,局部压降分析表明,进、出口区的压降分别约占单壳程折流杆换热器总压降的57%和40%,约占双壳程折流杆换热器总压降的37%和24%,可见减流阻的关键在于进出口区,尤其是进口区。局部换热分析表明,进口区的换热系数高于主流区和出口区,因此提升换热性能应从主流区和出口区入手。
  通过热工水力实验进一步地对单、双壳程折流杆换热器进行了研究,并拟合出了努塞尔数的实验关联式。实验结果表明:在相同的流量下,双壳程折流杆换热器的壳程换热系数相对于单壳程时增加了33.5%至54.0%,壳程压降增加了34.2%至74.3%;在相同的压降下,双壳程折流杆换热器的壳程换热系数增加14.4%至24.3%。随后,对实验所测试的双壳程折流杆换热器进行了数值模拟研究,验证了其数值模型的有效性。综上所述,双壳程折流杆换热器大幅地提升了折流杆换热器的换热能力,对于折流杆换热器的推广使用具有重要意义。
  针对研究过程中发现的单壳程折流杆换热器进口区局部流阻过高的问题,在进口导流筒内的速度突变处设计了一种弧形引流装置,并对其减阻效果进行了数值模拟研究。结果表明,弧形引流结构在对换热基本无影响的前提下,使入口区压降减小约9.5%,整体压降减小约5.7%。引流结构的设置不改变整体尺寸、不增加加工难度,在几乎不增加成本的情况下达到了有效降低壳程压降的目的,具备深入推广应用的潜力。
  此外,针对双壳程折流杆换热器出口区内的流动死区问题,研究了传统圆筒导流筒、大矩形缺口导流筒、小矩形缺口导流筒三种出口导流结构的强化传热作用。数值研究表明,相对于未设置出口导流结构时,大矩形缺口导流筒对流动死区的扰流作用最显著,强化传热效果最好。在相同的泵功下,大矩形缺口导流筒使出口区的换热量相对于未设置导流筒时增加约9%。
  最后,提出了一种错位折流板换热器,其在弓形板换热器的基础上,通过折流板的错位排列使壳程形成螺旋流动。通过数值模拟将错位折流板换热器的传热和流动性能与弓形板换热器、连续螺旋板换热器进行对比,结果表明,在相同泵功下,错位折流板换热器的换热量更高,其换热系数随折流板缺口率的减小、错位角的增加而增加。进一步地,为管壳式换热器壳程的优化设计提出了一种综合使用正交试验设计、遗传算法、人工神经网络、以及CFD数值模拟的新型代理模型优化方法,并以壳程换热量和压降为优化目标,采用该方法对错位折流板换热器的折流板缺口率、错位角、数量进行了协同优化。通过多目标决策算法得出最优妥协解的折流板缺口率为0.45、错位角为79°、数量为11。随后,本文对比分析了错位折流板换热器和弓形板换热器的Pareto前沿,结果表明,错位折流板换热器的最优妥协解优于优化后的弓形板换热器。
  本文从强化传热的角度出发,通过数值模拟和实验研究发展了新型纵向流式和螺旋流式管壳式换热器,为管壳式换热器在工业中的应用提供了更多样、更高效的选择,对提升能源利用效率具有积极意义。
其他文献
选择性催化还原(Selective catalytic reduction, SCR)烟气脱硝技术是燃煤电厂最广泛采用的氮氧化物排放控制技术。目前,商业SCR脱硝催化剂由于受活性温度窗口(300-400℃)的限制,一般布置在空预器和除尘装置之前,容易遭受烟气中飞灰磨损以及碱金属、痕量有毒元素的影响而失活。此外,中高温条件下烟气中SO2容易被SCR脱硝催化剂氧化生成SO3,并会与NH3进一步结合形成
厨余作为城市生活垃圾最主要组分,其资源化利用受到国内外学者广泛关注。高含水率、低能量密度以及破碎性能差等缺点制约了厨余后续收集、运输、存储以及热利用。针对以上问题,本文提出一种烘焙-气化处置厨余新工艺。其中涉及的关键科学问题包括:厨余烘焙机理;烘焙预处理对于高温焦气化反应活性的影响;烘焙预处理对于高温热解气及焦油生成特性的影响;烘焙预处理对于气化合成气及焦油产物生成特性的影响。为了解决上述问题,选
学位
面对日趋严峻的能源和环境气候问题,发展高效的能源利用技术对我国经济社会的可持续性稳定发展至关重要。气液相变作为自然界中一种很常见也很有效的能量传递过程被广泛应用于涉及传质和热交换过程的工业设备中。增强气液相变的换热传质效率可以提高工业生产过程的能源利用效率,进而保证我国节能减排目标的实现。固体表面作为气液相变过程的发生载体,其属性会显著影响该过程的传热传质效率,因此设计和生产出能提高相变传热传质性
作为太阳能海水淡化技术中的一种,太阳能蒸馏器具有小型化、原理简单和维护方便等许多优点。近年来,为了提高太阳能蒸馏器的性能,研究者们尝试利用微纳技术改进太阳能蒸馏器中的吸光传热过程,并取得了很多的进展。但目前大部分关于微纳技术的工作主要偏重于研究材料设计,缺乏与传热传质相关的探讨。这导致了诸多问题,如材料成本偏高、蒸馏器系统的热力学和传热学优化不足等。因此,本文结合碳基微纳颗粒以及传热传质学,研究了
汞是全球污染物,对人类和环境造成了巨大威胁。在人为汞排放中,燃煤释放的汞占据很大比重。因此,要对燃煤烟气中单质汞(Hg0)的排放进行有效控制。活性炭喷射技术已经在国外投入应用,但碳汞比非常大,不仅大幅提升脱汞成本,还影响飞灰产品的品质。而天然矿物能够有效地克服上述困难。因此,开发能应用于我国工业生产的高效、廉价的矿物吸附剂产品,实现对燃煤烟气中汞的控制,具有重大意义。  本文首先考察了几种典型硅藻
学位
碳捕获、封存与利用(CCUS)技术是我国低碳经济发展的重要选择。特别是二氧化碳强化采油技术不仅能够实现大规模碳封存,而且符合我国非常规油气开发的现实需求,因此成为CCUS技术的主要发展方向。在二氧化碳强化采油过程中,一个关键科学问题是理解孔隙尺度内部多相多组分流体的流动机理。由于微尺度实验难以采集多孔介质内部流体流动信息,孔隙尺度数值模拟成为渗流微观流动机理研究的一个重要研究手段。在孔隙尺度数值模
近年来天然气在全球能源消费中的比重增长迅猛,有希望替代石油成为全球能源市场占主要地位的能源和化工原料。因此甲烷作为天然气的主要成分,其开发技术和利用工艺也越来越受到学术界和工业界的关注。随着全球工业的发展和清洁能源需求的不断增长,合成气与氢气的需求也不断增加。由于传统甲烷重整制氢反应存在着能耗较高、工艺流程繁琐等缺点,化学链甲烷蒸汽重整工艺(Chemical looping steam metha
学位
全球化石能源的大量燃烧导致温室效应逐年加重,在以燃煤为主要能量来源的中国,对农林生物质进行能量化利用成为热门的研究趋势。生物质焦作为生物质热预处理后的固体产物,既拥有生物质能的碳中和性和可再生性,又相较生物质在燃料特性上有大幅度的提升,有望成为煤的替代品。在国家严格的环保政策下,燃烧污染物的排放问题需得到重视,前人研究表明生物质焦燃烧气体污染物排放问题较轻,但涉及其PM10排放特性的研究甚少。本文
随着发动机往高紧凑,高功率方向发展,发动机的热负荷越来越高,尤其缸盖等一些部件面临热负荷的挑战越来越严峻,因此会出现缸盖开裂等问题,而在缸盖设计中,如何准确的预测缸盖内的传热是现在缸盖设计中急需面对的问题,由于缸盖水套内有局部沸腾现象,这增加了缸盖传热的计算难度,基于该应用背景,本文开展了基于汽泡行为动力学的沸腾传热研究。  针对发动机缸盖内的冷却通道设计了一个水动力相似的矩形通道实验段,建立了一
学位
高比冲、无污染的液氢液氧低温推进剂是未来我国大推力运载火箭的主要燃料,是我国“探索浩瀚宇宙,发展航天事业,建设航天强国”的重要能源保障。深入研究加注过程中低温推进剂的传热传质基础问题,有利于低温推进剂的安全、稳定、高效加注,更有利于我国实现大国航天梦。  本文主要研究振动、微重力或超临界等特殊条件下低温推进剂加注过程中低温流体的流动传热问题,包括箭外加注过程中常重力条件下振动管路中低温推进剂的流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