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入世以来,我国经济日益融入世界经济全球化和区域经济一体化潮流,进出口活动连年10%~20%的速度增长,检验检疫业务的快速增长与检验检疫资源不相匹配。从中央到地方,从国有企业到外资、民营企业,均要求检验检疫部门提高通关速度,方便企业进出。但由于检验检疫的管理资源如人力、物力、时间、空间的增加受到各种因素的制约,难以满足检验检疫整体业务发展的需求,检验检疫行业迫切需要一套新的运行模式,来做到通关快速、风险可控、监管有效、资源节约、质量提升。 当前,检验检疫系统内对风险管理的研究已经形成趋势,越来越多关注检验检疫行业的专家学者开始着手将风险管理引入到检验检疫当中,风险管理的相关职能处室在全国各地不断设立,风险管理已成检验检疫的新蓝海。然而,绝大多数学者的研究更加注重理论的运用,建立的运行机制更加偏向宏观,细分到大宗资源性商品检验检疫上,相关的研究就更少了。目前,国内各大口岸都在大宗资源性商品检验检疫领域运用风险管理理论,但都没有形成一个成熟的风险管理运行模式,本课题就是针对L市口岸风险管理运行模式,研究出可行的、实用的、可推广的模式,来指导大宗资源性商品检验检疫基层执法人员应用风险管理理论。 2013年,国家主席习近平在访问中亚和东南亚国家时,提出共建“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重大倡议,两者合称——“一带一路”战略。L市作为“一带一路”经济带的重要交通支点,新亚欧大陆桥东部桥头堡,经过阿拉山口、霍尔果斯口岸直达中亚和欧洲的大陆桥运输通道,承担着全国五成以上的大陆桥过境运输量,中亚国家六成以上过境运输量、哈萨克斯坦八成以上的大陆桥过境运输量。而且可以预见的是,在我国“一带一路”战略的影响下,L市口岸的出入境货物将会不断增加,这时,加快企业通关速度,减少货物滞港时间就尤为重要,不仅能够节约企业成本,服务外贸经济发展,也能建立口岸快进快出机制,增进口岸吸聚货源的能力。 长期以来,我们对大宗资源性商品质量安全的监管,基本上的还是来自于货物本身的实际检测结果,很少源于事前风险预警体系,这就使得检验检疫资源的平均分配,抓不住工作重心,监管难以做到位。近年来,L市口岸检验检疫部门为了提高检验检疫效率,尝试在进口大宗资源性商品检验检疫引入风险管理,把风险管理作为检验检疫的基础工作,现已初步建立了质量安全风险管理法律体系、组织体系和信息化系统,将风险信息采集、处理、评估、预警、应对和消除等五大环节全面融入检验检疫工作中,并运用互联网+手段,显著提高了风险管理水平。但是,L市检验检疫风险管理也存在着诸多问题,函待解决。一是风险信息应用效率低,风险管理的真正作用是应该体现在工作成效中,近年来,风险管理信息方面的运用每年都会列在绩效考核指标中,但是检验检疫工作人员往往会当做一项统计任务来完成,不会深入分析应用;二是检验检疫资源短缺,进口资源性商品检验检疫工作量上升势头迅猛,但检验检疫工作尚未“管检分离”,逐年增长的业务量与有限的资源之间的冲突不断加深;三是理论支撑不足,检验检疫理论支撑水平不足,导致系统内部风险难以降低。进口大宗资源性商品检验检疫中风险管理是一门技术性很强的工作,它需要很强的理论水平支撑。 要做好进口大宗资源性商品检验检疫风险管理,就离不开风险管理的支持,要做好风险管理工作,一是要提高检验检疫自身风险管理水平,加大政策支持力度,构建长效运行机制,整合条线孤立系统,打造统一高效平台,实施人才高地战略,壮大风险管理队伍;二是要践行“风险共治”,积极发挥社会力量在进口资源性产品质量监管中的作用,强化资源类商品进口企业的质量安全风险主体责任地位,充分发挥第三方检验鉴定机构在进口检验检疫中的作用,做好与行业协会商会等的沟通合作,形成“后市场监管”机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