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葡萄座腔菌(Botryosphaeria dothidea Ces&De Not.)侵染引起的苹果轮纹病是影响我国苹果安全生产的重要病害之一,主要危害苹果树的枝杆和果实,严重影响了苹果的产量和质量。由于苹果轮纹病菌的致病机理还不清楚,为该病害的防治带来了困难。因此,明确苹果轮纹病菌与寄主之间的互作机制,将为进一步防治苹果轮纹病提供理论基础。本研究以一株苹果轮纹病菌分离株PGLW-I-5为研究对象,采用基于多基因片段的GCPSR(Genealogical Concordance Phylogenetic Species Recognition)分析法,确定病原菌的种类。利用转录组测序技术对苹果轮纹病菌侵染苹果枝条阶段的致病相关基因进行分析和筛选,通过基因敲除的方法对果胶酶基因Bdpl1和Bdpg1在致病过程中的作用进行分析。本研究所取得的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以苹果轮纹病菌分离株PGLW-I-5的rDNA-ITS和EF-1α基因片段构成的联合基因以及rDNA-ITS、EF-1α、His和Hsp四个基因片段构成的联合基因序列数据集为基础构建MP(Maximum Parsimony)系统发育树,结果表明PGLW-I-5菌株为葡萄座腔菌(Botryosphaeria dothidea Ces&De Not)。2.利用转录组技术筛选了苹果轮纹病菌在侵染苹果枝条阶段和PDA培养阶段的差异表达基因。结果表明,在苹果轮纹病菌侵染苹果枝条阶段有1381个基因明显上调表达,1823个基因明显下调表达。GO和KEGG富集分析发现,与水解酶和果胶酶活性相关的基因以及与跨膜转运、蛋白翻译和糖类代谢相关的基因差异表达变化显著。3.从差异表达基因中选取两个果胶酶基因Bdpl1和Bdpg1作为研究对象,并通过PEG介导的原生质体转化方法获得Bdpl1和Bdpg1基因的缺失突变体△Bdpl1-3和△Bdpg1-2。4.突变体△Bdpl1-3和△Bdpg1-2在PDA上的菌落形态与野生型菌株PGLW-I-5没有明显差异,在果胶培养上的菌落直径明显小于野生型菌株,并且突变体△Bdpl1-3和△Bdpg1-2胞外酶活力显著下降。在果实上两个突变体的致病力明显降低,△Bdpl1-3在苹果枝条上的致病力与野生型相比无明显变化。通过qRT-PCR检测Bdpl1基因缺失突变体△Bdpl1-3中PL家族内其它基因的表达量,突变体ABdpl1-3中PL家族内有3个基因明显上调表达,说明家族内其它基因的上调表达部分补偿了Bdpl1基因的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