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政治过程:生产经营与秩序建构--来自江汉平原曾镇的经验(1949-1978)

来源 :华中师范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eiefei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该文将研究个案--1949年至1978年的曾镇置于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转型的中国大背景下,以国家对乡村社会的改造为主轴,围绕个案镇的生产经营和秩序建构两个方面,对乡村政治过程进行细致的描绘,在展现乡村政治运行特征的基础上,揭示在既定体制下国家、乡村政权(乡村干部)和农民三者的互动关系及平衡机制.作者认为,乡村政治实际上就是作为有着各自利益偏好和行为选择的国家(主要指中央政权)、乡村政权(乡村干部)和村民三个能动主体的博弈过程.在博弈中,居于主导地位的国家在现代化和建构社会主义秩序的双重目标下,不断对乡村社会进行改造和建设,以便更多地提取农村的物质资源,并从政治、经济和社会等方面对乡村社会进行重构.在重构过程中,除了初期的对乡村权力资源和物质财富进行重新配置,使部分村民受益外,国家并没有进行物质性投资,乡村社会不能直接从这种变革中获得益处.相反,农民必须面临与传统的利益格局和行为方式决裂.因此,尽管国家反复宣传这种新秩序的科学性和合理性,农民也难以从根本上认同这种改造,乡村的抵制、背离倾向始终存在.强大的行政力量是推进这种变迁的必要条件,国家政权向乡村社会扩张成为必然趋势.在经历一系列的政治运动,尤其是人民公社化后,乡村建立了完备的政权体系.讲述一个"曾镇故事",并不是作者的全部目的.在一定意义上,曾镇只是作者的表述对象.通过阅读曾镇这个文本,作者发现,由于国家对乡村社会的建构,使得国家目标与村民利益、社会变革与乡村传统存在着巨大的张力.尽管国家努力通过意识形态的教化去化解这种张力,然而效果并不明显.由于这种张力直接体现为物质利益冲突,使得常规的、科层化的管理无法保障国家目标和规划的实现,国家不得不在科层化与群众运动之间进行交切.所以,当用饱含现代性的"国家政权建设"去度量中国的国家政权扩张时,会发现很多难以回答的问题.因此,在作者看来,至少在曾镇,国家政权建设理论并不是解释新中国成立后乡村政治的理想资源,这一理论对中国政治的意义更多的是规范性和建构性.
其他文献
一人公司在现代各国的公司立法中是一个比较尴尬的问题,虽然对一人公司的合法地位素有争议,但一人公司却不因人们对它的诸多责难而放慢其发展的势头,一人公司特别是实质意义上的
国有资产构成了我国社会总资产的主体。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系的逐步建立,社会经济成份逐步多元化。同时,国有资产的总量也稳步上升,国有资产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的基础性作
跨国公司所涉及的法律问题很多,作者将该文的研究范围界定在跨国公司内部的母子公司关系上,通过对跨国公司中母子公司的关系特征、责任划分以及相应的规范措施等相关论题的系
【摘 要】 近些年来,随着我国经济的不断发展,我国与国际之间的交流越来越多,英语作为世界的通用语言,是世界各国进行交流沟通的语言媒介,我国的英语教育事业受到了社会各界前所未有的关注,英语作为一种语言,所包含的不外乎是听、说、读、写四个阶段,在我国的英语教学中,英语写作是一项薄弱环节,如何加强我国高中生的英语写作能力,关系着我国高中英语教学的整体水平的提升,本文就目前我国高中英语写作的现状进行了系统
随着网络时代的到来,人们在享受网络带来的便利的同时,作为网络经济副产品的网络犯罪现象也在急剧增加,网络犯罪不仅给受害者造成巨大的经济损失,而且严重地扰乱了社会秩序,甚至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