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再分析资料对冬季亚澳季风区对流层上层位势厚度场的EOF结果揭示出,冬季在北半球和赤道西太平洋上空的对流层上层存在着厚度场上南北方向的相反变化——亚澳振荡。亚澳振荡既反映了南北半球天气系统的活动,也反映了位势高度的南北部差异,即对流层上部气压场厚度差异对南、北两半球大气环流的强迫,并且通过EOF分解的载荷向量分布形态定义了亚澳振荡强度指数(AAD]7)。亚澳振荡指数与代表冬季风系统在不同层次的各子系统的特征的冬季风指数都有显著的相关,说明亚澳振荡作为冬季风强度的表征,具有其合理性和代表性,这既反映出冬季风系统的深厚性,也反映出季风系统不仅受到来自对流层低层的海陆温差的强迫,也受到对流层上层的南北温度(厚度)梯度的强迫。通过相关和合成分析,结果表明,冬季亚澳振荡与同期北半球冬季亚澳地区天气、气候之间存在显著相关。表现为在冬季(DJF)亚澳振荡的强年,亚澳地区大部分区域气温偏低,欧亚大陆西部降水偏少,东部降水偏多,亚澳振荡弱年则相反。冬季亚澳振荡强年对应着同期冬季鄂霍次克海高压(阿留申低压)、东亚大槽和阿拉斯加脊以及极锋急流偏强;高低纬度之间的经向环流增强,急锋急流偏南偏强。这种关系本质上反映出了亚澳季风系统不仅是海陆温差的产物,也受到对流层上层温度南北差异的强迫。CMIP5模式可以再现亚澳振荡和ENSO信号,但是它在北半球高纬度地区高估了海洋信号和亚澳振荡信号与亚澳地区气温、降水的相关关系。观测资料和模式结果都表明,对比对流层上层的ENSO信号,亚澳振荡信号是亚澳地区对流层上层主要的扰动信号和亚澳地区气温、降水的主要影响因子,因此亚澳振荡不仅仅是海温强迫的产物,更是南北半球环流差异的在对流层上层的反映,并且亚澳振荡作为对流层上层环流的异常信号,对于亚澳地区气候变化的贡献性更大。青藏高原积雪既是亚澳地区季风的产物,又是影响季风环流重要的外强迫,通过EOF方法分析了冬春季不同时段青藏高原积雪的时空特征,揭示出青藏高原积雪年际变化的异常敏感区随时间变化明显。反映了青藏高原积雪主要由前冬的降雪引起,且异常敏感区在整个冬季相对稳定,而积雪年际异常变化的中心则在春季变化最为显著。亚澳振荡指数作为表征东亚冬季风强度的指标,与青藏高原冬春积雪有着显著的相关关系。模式对青藏高原冬春积雪深度的模拟具有一定的偏差,同时由于模式分辨率较粗并且集合平均可能将一些有用的信号光滑掉,所以模式模拟的亚澳振荡与青藏高原冬春积雪相关关系与观测资料差别较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