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城市化是一个变传统落后的乡村社会为现代先进的城市社会的自 然历史过程,它是一个国家或地区社会。经济现代化过程中的重要结 构转换,包括人口的乡城地域及职业转换,产业结构及其布局转换, 人们生活方式及其价值观念的转换。在处于工业化阶段里,城市化水 平是衡量一个国家、一个地区,乃至一个城市聚集区的工业化。现代 化水平高低的重要标志。但是,我们对城市化的认识绝不仅限于此。 除了关注上述转换这种表面研究外,还应关注产生这种变化的背后因 素以及这些因素对城市化的影响。起步于20世纪50年代的中国城市 化进程,为什么步履蹒跚,在这方面,笔者认为,制度的安排及其变 迁起着非常关键的作用。对此,曼瑟尔·奥尔森(Mancur Olson)曾 经作过一个经典而形象的说明:在传统经济学家眼中,经济增长和发 展的源泉常常被归结为资本、劳动投入及技术进步,制度经济学认为 上述理论仅仅从细流汇聚的角度解释了经济发展之江河的形成,而没 有触及更为根本的东西:降雨和淤泥。奥尔森这里所说的“降雨和淤 泥”即是指制度安排及其创新。 对于城市化的研究同样适用于此。作为社会经济现代化过程中的 重要结构转换,城市化的发展固然受技术创新和要素投入的影响,但 更为重要的因素是与城市发展密切相关的制度安排及其变迂。因为, 任何技术创新和要素投入总是在一定的制度环境中发生,并在一定的制度环境下产生作用。换言之,技术创新、要素流动及集聚是相关的制度安排及其变迁的函数。基于此,本文研究的基本目标是分析自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我国城市化水平滞后的原因分析。首先从作为城市化载体的城市的发展及其特点和涵义入手,接着从多学科的视野和多层次上考察城市化的内涵和城市化的生成机制。在此基础上,比较系统而又简明扼要地对世界及中国城市化的进程阶段。发展模式及其特点作出实证描述与理论分析,为下文分析中国城市化水平滞后的原因作背景铺垫。然后,本文重点从生产关系的角度,基于新制度经济学的制度分析方法和比较分析方法,对中国城市化水平滞后的原因进行了具体分析。笔者认为,中国城市化水平滞后的主要原因不在于经济发展或工业化水平低下,而在于制约、影响城市化发展的社会经济机制。也就是说,我国城市化水平滞后的真正原因是实行赶超型工业化战略所带来的一系列对城市化的制度约束,以及由此而带来的城市化认识上的偏差造成的。最后,笔者认为中国城市化的发展方向,关键是进行相关的制度创新。 全文共分五章,第一章到第三章比较系统地实证描述、分析、总结中国以及世界城市化的发展理论与实践:第四章重点剖析我国城市化水平滞后的具体表现以及原因;最后一章探讨中国城市化发展的制度创新空间。 由于本人水平及时间有限,对文中涉及到的一些实际问题难免认识不够,敬请各位专家予以批评指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