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油藏描述是对油藏特征进行三维空间定量描述和预测的一项综合技术。它是一项有效提高油田开发水平及效益的支柱技术,能最大限度地发挥地质、地震、测井、测试等信息在油藏评价中的作用,为寻找隐蔽油气藏、优选评价井位、预测产能等提供依据,还为油气藏数值模拟、剩余油分布研究、优化开发方案等提供定量的油藏地质模型,为改善开发效果、提高采收率等提供决策参数。研究油藏水淹状况和剩余油的分布必须从研究油藏的沉积、构造、砂体展布、岩性、物性变化及原始油水层的分布入手,通过对油藏静态条件的精细描述,更准确地揭示油藏水淹状况及剩余油的分布规律。
辽河盆地西部凹陷所在的渤海湾盆地是新生代裂陷盆地,凹陷内沉积了巨厚的新生代地层,发育了房身泡组、沙四段、沙三段、沙二段、沙一段、东营组、馆陶组、明化镇以及第四系的地层,最大沉积厚度近8000m,主要由陆相碎屑岩组成,还包括火山岩和少量的碳酸盐岩。西部凹陷总体上具有东断西超的单断式箕状结构特点,平面上具有东西分带的基本格局。由于这些构造背景条件的控制,使西部凹陷在其发育过程中,构造活动强烈,主要表现为断块裂陷。在其发育的各个时期,断层都十分发育。为了油田的稳产与滚动扩边,针对本区构造条件复杂、储层非均质程度高、侧向相变快的特点,加强沉积微相及油藏特征研究。
高升油田高二区开发目的层为下第三系沙三段莲花油层,由高18块和高2-4-6块构成,构造面积约20km2。构造上位于高升油田鼻状构造西南翼,其构造形态是在西斜坡背景上受古地形影响、继承性发育起来。莲花油层属于湖底扇沉积体系,储层岩性主要由中~细砂岩、不等粒砂岩、含砾不等粒砂岩、细砂岩等组成。其储层岩性下粗上细,主要是砂砾岩、含砾砂岩和砂岩,下部砂岩呈块状,向上变为中厚互层。高18块为底水油藏,为中孔中渗储层;高2-4-6块为气顶底水油藏,为中高孔中高渗储层。油层分布主要受构造、岩性控制,为层状边水油藏。原油性质的变化具有上稀下稠,南稀北稠的特点。
莲花油层目前处于开发中后期,为了更好的开发油藏、提高采收率,需要进一步的研究其油藏特征。该区油藏主要受构造控制,岩性控制次之,油气分布主要受沉积相带和砂体、储层物性等因素控制。由于目前对该区油藏特征、成藏控制因素、油气运移机理等基础地质问题认识不足,严重影响了后期油气勘探开发。因此,利用钻、录井资料、测井资料、地震资料等进行详细分析,并参考前人的研究资料对油藏的流体性质、油藏类型、分布规律、油藏控制因素等进行分析,不仅为评价油井产能、储量计算、油藏地质模型的建立和为油藏综合评价提供必要参数,而且也为油田选择合理开采工艺、改善开发效果提供依据,并指导该研究区下一步开发部署工作。
论文针对油田开采过程中所暴露出来的主要矛盾和油田生产急需解决的地质问题,综合地质、地震、测井及生产等相关资料,对莲花油层进行了深入研究,得到了以下成果:1.依据莲花油层的泥岩标志层和沉积旋回特征,在层组划分是按照旋回对比、分级控制的原则,从大到小逐级划分对比,以小层为最小单位完成了100余口井的地层对比与划分,共划分8套砂组、23个小层的分层模式;
2.利用钻井及动态资料,结合三维地震资料进行了构造精细解释,搞清了区域地质特征。该区块确定了19条大小不等的断层,断层分为北东向、北西向、近东西向、近南北向四组断层,其中北东向断层9条为区域主干断层,F2控制着高二区构造的形成,其余北东向断层形成了斜坡上一系列断阶带;3.分析了莲花油层的沉积环境,搞清楚了该区的沉积相特征,并分析了沉积微相与开发生产间的关系;认为该区为湖底扇沉积体系,湖底扇主要包括内扇、中扇和外扇三个亚相,物源主要来自西部的中央凸起,其中中扇亚相辫状沟道储层最发育,其次为沟道间和前缘微相砂体;
4.通过储层的四性关系分析,储层中砂岩与砂砾岩含油性好,部分砂砾岩物性较差,孔隙度和渗透率主要受泥质含量的影响,泥质含量较多的泥质砂岩基本不含油;5.以小层为单位,对油藏进行了详细描述,纵向上,莲花油层的主要含油层在下油组,其中L5和L6砂组油层厚度最大,油层主要分布于各个小层的顶部;平面上,油藏的分布与构造、沉积相和砂体展布以及储层物性密切相关,油藏主要分布在辫状沟道等有利沉积相带区域,而含油面积有北向南收缩,主要区域为研究区东部与东南部。
综上所述,通过本文的研究,对研究区沙河街组莲花油层进行了系统的地层划分与对比,对高二区的构造特征、沉积特征、储层特征等都有了重要认识;对油水分布特征进行研究,并完成了测井二次解释;对高二区的油层、水层、干层和油水同层以及不同级别的水淹层进行了解释;研究了不同砂体的宏观分布特征,并对储层物性进行研究;分析流体在平面及纵向上的分布规律以及油气成藏的控制因素。除此之外,根据精细油藏描述结果,确定储量计算参数,纵向上以砂岩组和小层为单元,平面上以断块单元对油藏进行储量计算。这些研究不仅深化油藏地质认识并为保持高二区产量的稳定具有重要意义。
辽河盆地西部凹陷所在的渤海湾盆地是新生代裂陷盆地,凹陷内沉积了巨厚的新生代地层,发育了房身泡组、沙四段、沙三段、沙二段、沙一段、东营组、馆陶组、明化镇以及第四系的地层,最大沉积厚度近8000m,主要由陆相碎屑岩组成,还包括火山岩和少量的碳酸盐岩。西部凹陷总体上具有东断西超的单断式箕状结构特点,平面上具有东西分带的基本格局。由于这些构造背景条件的控制,使西部凹陷在其发育过程中,构造活动强烈,主要表现为断块裂陷。在其发育的各个时期,断层都十分发育。为了油田的稳产与滚动扩边,针对本区构造条件复杂、储层非均质程度高、侧向相变快的特点,加强沉积微相及油藏特征研究。
高升油田高二区开发目的层为下第三系沙三段莲花油层,由高18块和高2-4-6块构成,构造面积约20km2。构造上位于高升油田鼻状构造西南翼,其构造形态是在西斜坡背景上受古地形影响、继承性发育起来。莲花油层属于湖底扇沉积体系,储层岩性主要由中~细砂岩、不等粒砂岩、含砾不等粒砂岩、细砂岩等组成。其储层岩性下粗上细,主要是砂砾岩、含砾砂岩和砂岩,下部砂岩呈块状,向上变为中厚互层。高18块为底水油藏,为中孔中渗储层;高2-4-6块为气顶底水油藏,为中高孔中高渗储层。油层分布主要受构造、岩性控制,为层状边水油藏。原油性质的变化具有上稀下稠,南稀北稠的特点。
莲花油层目前处于开发中后期,为了更好的开发油藏、提高采收率,需要进一步的研究其油藏特征。该区油藏主要受构造控制,岩性控制次之,油气分布主要受沉积相带和砂体、储层物性等因素控制。由于目前对该区油藏特征、成藏控制因素、油气运移机理等基础地质问题认识不足,严重影响了后期油气勘探开发。因此,利用钻、录井资料、测井资料、地震资料等进行详细分析,并参考前人的研究资料对油藏的流体性质、油藏类型、分布规律、油藏控制因素等进行分析,不仅为评价油井产能、储量计算、油藏地质模型的建立和为油藏综合评价提供必要参数,而且也为油田选择合理开采工艺、改善开发效果提供依据,并指导该研究区下一步开发部署工作。
论文针对油田开采过程中所暴露出来的主要矛盾和油田生产急需解决的地质问题,综合地质、地震、测井及生产等相关资料,对莲花油层进行了深入研究,得到了以下成果:1.依据莲花油层的泥岩标志层和沉积旋回特征,在层组划分是按照旋回对比、分级控制的原则,从大到小逐级划分对比,以小层为最小单位完成了100余口井的地层对比与划分,共划分8套砂组、23个小层的分层模式;
2.利用钻井及动态资料,结合三维地震资料进行了构造精细解释,搞清了区域地质特征。该区块确定了19条大小不等的断层,断层分为北东向、北西向、近东西向、近南北向四组断层,其中北东向断层9条为区域主干断层,F2控制着高二区构造的形成,其余北东向断层形成了斜坡上一系列断阶带;3.分析了莲花油层的沉积环境,搞清楚了该区的沉积相特征,并分析了沉积微相与开发生产间的关系;认为该区为湖底扇沉积体系,湖底扇主要包括内扇、中扇和外扇三个亚相,物源主要来自西部的中央凸起,其中中扇亚相辫状沟道储层最发育,其次为沟道间和前缘微相砂体;
4.通过储层的四性关系分析,储层中砂岩与砂砾岩含油性好,部分砂砾岩物性较差,孔隙度和渗透率主要受泥质含量的影响,泥质含量较多的泥质砂岩基本不含油;5.以小层为单位,对油藏进行了详细描述,纵向上,莲花油层的主要含油层在下油组,其中L5和L6砂组油层厚度最大,油层主要分布于各个小层的顶部;平面上,油藏的分布与构造、沉积相和砂体展布以及储层物性密切相关,油藏主要分布在辫状沟道等有利沉积相带区域,而含油面积有北向南收缩,主要区域为研究区东部与东南部。
综上所述,通过本文的研究,对研究区沙河街组莲花油层进行了系统的地层划分与对比,对高二区的构造特征、沉积特征、储层特征等都有了重要认识;对油水分布特征进行研究,并完成了测井二次解释;对高二区的油层、水层、干层和油水同层以及不同级别的水淹层进行了解释;研究了不同砂体的宏观分布特征,并对储层物性进行研究;分析流体在平面及纵向上的分布规律以及油气成藏的控制因素。除此之外,根据精细油藏描述结果,确定储量计算参数,纵向上以砂岩组和小层为单元,平面上以断块单元对油藏进行储量计算。这些研究不仅深化油藏地质认识并为保持高二区产量的稳定具有重要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