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探讨经导管肝动脉化疗栓塞(TACE)联合抗病毒治疗肝细胞癌(HCC)患者临床疗效及预后因素分析。方法:通过前瞻性研究方法,连续收集南昌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消化科2010年9月-2012年12月接受TACE治疗的254例HCC患者(其中54例已行外科手术),进行以TACE为基础的患者整体疗效分析,探讨联合疗法的疗效及预后因素的分析;采用随机分组,抗病毒治疗组(治疗组)和未抗病毒治疗组(对照组),治疗组67例,对照组70例,治疗组在肝动脉化疗栓塞(TACE)治疗的基础上,进行抗病毒治疗,对照组单纯行TACE治疗。对两组患者的生存率、生存曲线,HBV-DNA转阴率及激活率,AFP变化、ECOG变化、Child-Pugh评分变化、实体瘤治疗疗效比较。计数、计量资料分别采用χ~2、t检验,采用SPSS17.0统计软件分析数据;作Kaplan-Meier生存曲线,进行生存函数的log-rank检验。并应用Kaplan-Meier法、COX回归法分别进行单因素、多因素分析,最终筛选出对预后具有独立影响的因素,并绘制生存率曲线;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果:(1)254例患者TTP为4.42±2.71个月,中位生存时间为15.0个月,6个月生存率:82.0%;9个月生存率:72.0%;12个月生存率:62.0%;18个月生存率:42.0%;24个月生存率:36.0%。(2)治疗组与对照组疗效比较;1.生存率比较:18个月X~2=2.127P>0.05无统计学意义,24个月X~2=10.66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2.血清HBV_DNA转阴率比较:1个月X~2=17.59P <0.05,3个月X~2=21.47P<0.05,6个月X~2=46.66P<0.05,12个月X~2=97.45P<0.05,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3.血清HBV激活率比较: X~2=5.391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4. AFP变化比较:治疗组(治疗前530.41±88.40治疗后3个月512.37±85.47治疗6个月后498.37±79.65),对照组(治疗前459.44±98.18治疗3个月后436.92±90.29治疗6个月后412.35±96.78),治疗组与对照组3个月t=0.502P>0.05,6个月t=0.669P>0.05,12个月t=0.674P>0.05,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5.每位患者平均体力状况评分变化比较:治疗0个月、3个月、6个月后,治疗组0.805、0.955、1.211,对照组0.800、1.085、1.220,两组在治疗0个月、3个月、6个月,P>0.0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6. Child-Pugh分级比较:治疗组(治疗前7.24±1.23、治疗6个月7.00±1.21、治疗12个月7.10±1.09)对照组(治疗前7.27±1.32、治疗6个月7.54±1.07、治疗12个月7.70±1.11),治疗前t=0.103P>0.05,3个月后t=0.990P>0.0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6个月后t=2.214P<0.05,12个月后t=2.247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7.实体瘤疗效比较:两组治疗6个月后,治疗组与对照组有效率比较,1)χ~2=0.198,P>0.05,稳定率比较2)χ~2=0.327,P>0.0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两组治疗12个月后,治疗组与对照组有效率比较;1)χ~2=0.826,P>0.05;稳定率比较2)χ~2=0.179P>0.0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3)8个预后因数单因数中除性别、年龄外(P>0.05),腹水、门脉癌栓、肝硬化、肝外转移、外科手术、抗病毒治疗6个变量,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预后因数多因数分析中,外科手术及抗病毒治疗的相对危险度Exp(QB)分别为1.640、2.338>1,为保护因素,门脉癌栓、肝硬化、相对危险度Exp(B)分别为0.598、0.476均<1,为危险因素。结论:(1) TACE联合抗病毒治疗可抑制乙肝病毒复制,稳定患者肝功能,提高生存率,延长生存期,具有较好的临床效果。(2)腹水、门脉癌栓、肝硬化、肝外转移、外科手术、抗病毒治疗6个因素是影响原发性肝癌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其中门脉癌栓、肝硬化2个预后因素为危险因素,外科手术、抗病毒治疗则为保护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