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随着世界各国间文化交流的日益密切,近些年来,国外影视作品开始在国人的生活中扮演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它既满足了最普通大众的欣赏需求,又能把迷人的外国文化介绍给国人。但是,由于语言障碍的存在,多数人们需借助影视翻译的力量,才能更加自如的欣赏影片,因此影视翻译也日益为人们所关注。影视翻译属于文学翻译,但是又有其自身独特的一面。影视翻译最早盛行于欧美,中国再此方面的研究起步稍晚。功能主义学派起源于上世纪70年代的德国,自此以后,就被广泛运用于翻译实践的各个领域。德国功能主义理论以目的法则为主导,目的语文本为导向,强调以译文的预期功能为翻译目的,为影视翻译提供了积极的指导作用。笔者发现,国内很多研究更倾向于影视翻译的策略选择,却很少有人提及为什么同一部电影的字幕与配音翻译有很多差别。笔者在本文中以德国功能主义翻译理论为指导,对《哈利波特与死亡圣器下》进行研究,较为详细地分析了他们各自采用的翻译方法,并探究了其差异存在的原因。在德国功能翻译主义理论指导下,通过对两个版本的仔细比较,研究发现,无论字幕版本还是配音版本的翻译,都把影片的意图精确且恰当的表达了出来,但在某些具体的情景表达中,译者却采取了截然不同的翻译策略和方法。字幕版本多采用直译的方法,不加任何冗长的修饰,使得屏幕下方的字幕一目了然;而配音版本则增加了一些口语化的表达,改变了一些形式和语序,使得演员的话语更加流利自然。在分析了影片中的众多例子之后,本文作者还指出,译者首先应对影片有全面深刻的理解,这样才能把整个影片翻译的应情应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