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关联理论由Sperber和Wilson在他们的著作《关联性:交际与认知》提出,Gutt将该理论运用到翻译研究中。基于Gutt所阐释的“明示-推理”的翻译过程,本文从该过程的两个阶段出发,对比研究《第二十二条军规》的两个中译本,解析“明示-推理”翻译过程中译者主体性的体现。 本文对比两个中译本,从认知原文本、推理动态语境和寻找最佳关联三个方面探讨了两个译本译者主体性的发挥。作为认知原文本的主体,译者主体性主要表现为译者对原文信息进行解码,推导明说和暗含,推理出原文本作者的写作意图,但是认知环境因人而异,因此不同的译者对于原文本中同一词语或者句子的理解不同;在推理动态语境方面,关联理论翻译观认为语境是动态的,认知语境的改变包括语境含意、新信息加强旧信息,信息排除旧信息。译者的主体性则表现为译者敏锐地认识到认知语境的改变,并再现给译文读者;寻找最佳关联方面的主体性则表现为译者能动地寻找原文本话语与语境之间的最佳关联。在“明示-推理”过程的第二阶段,译者是传递最佳关联和操控认知语境的主体。最佳关联原则是努力使读者以最小的处理努力获取最大的语境效果。《第二十二条军规》是典型的黑色幽默小说,笔者以最佳关联原则为标准,从语音、语义、句法、风格等方面对比两个译本,发现这些交际线索的保留可以达到最佳关联,使读者用最小的处理努力获得《第二十二条军规》原文本的黑色幽默效果。通过研究,得出以下结论:第一,关联理论翻译观有利于揭示译者在翻译过程中的作用,为译者主体性在整个翻译过程中的显现提供了更加全面的解释。第二,最佳关联原则可以用来衡量译者是否忠实传递原文的风格特征。第三,案例对比发现影响译者主体性发挥的因素主要有原文本的写作特点、文化因素、译者的理解能力、读者的认知环境的影响。针对这些影响因素,笔者指出译者在翻译黑色幽默小说时,需要理清作者的文章结构,叙事方法,采用适当的翻译方法减少中西方文化不同带来的影响并且提高译者对于原文本的理解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