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随着中国旅游产业的蓬勃发展,旅游文本翻译越来越受到翻译界的重视。而对于何为好的译文,翻译者和学者们见仁见智;虽然诸多学者曾对此进行过专门研究,但引用的大部分是语言学理论,且研究仅停留在翻译方法和技巧层面上,缺乏一定的系统性和整体性。此外,此类研究大多遵从译文“忠实”和“等值”等传统翻译理念,对目的语读者的期待视野等缺乏关注,译文的可读性和可接受性不够理想,因此研究的重心应转向读者层面。旅游文本翻译以推介旅游,传播中国历史文化为目的,其翻译效果取决于目的语读者的接受情况,这与接受美学的立论精神是一致的。接受美学理论在旅游文本翻译中的应用正式确立了读者在翻译活动中的主体性地位和能动性作用;它跳出了以往以文本为中心的翻译思想,倡导以读者为中心的翻译理念。 本文从接受美学视角出发,旨在提出译文在保留中国特色文化的同时,必须实现与目的语读者的视野融合,找到中西文化的最佳平衡点。同时,结合一些旅游文本翻译的个案,说明译者在翻译中,必须以目的语读者的可接受性为基础来选择不同的翻译策略:为了缩短目的语读者与译文的审美距离,译者可采用减译、类比、改写等翻译方法,使译文与读者的期待视野相融合;在处理一些文化负载词语时,译者则可采用增译法,拓宽目的语读者的期待视野,增强译文的可读性。通过对宁波旅游文本的英译策略分析得出,翻译虽是一个由译者完成的过程,但是在一定程度上会受到目的语读者文化传统、社会背景、思维方式和审美情趣的影响。译者应充分考虑目的语读者的接受能力,在译文的可读性与文化传递性之间达到平衡,以期得到理想的翻译文本,实现旅游文本翻译的预期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