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随着《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的出台,科学活动在幼儿园的开展情况可谓是如火如荼。教师如何通过科学活动来发展幼儿的探究思维,激发幼儿对科学活动的兴趣,日益引起了幼儿教师们的深刻思考。《3—6岁儿童与发展指南》中提到,教师应通过引导幼儿直接感知、亲身体验和实际操作的方法进行科学学习。从中我们看到了教师的引导对幼儿探究活动的重要性,也就是教师如何通过自己的行为表现来引领幼儿进行学习。本研究中的“理答”行为,就是属于教师对幼儿进行引导的一种情况,即教师对幼儿的回答作出反应与处理。通过前期资料的收集与整理,笔者了解到目前对于理答行为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对理答行为的分类以及目前对教师理答行为的现状研究。基于此,本研究将按照“查阅文献—调查现状—分析现状—提出建议”的思路,主要的研究方法包括文献分析法、现场观察法、视频分析法、访谈法和归纳分析法。此外,值得强调的是,本研究在江苏省科研课题“小学青年教师经典课题案例理答行为的研究”中所用的教师理答行为量表的基础上,再根据观察到的实际情况,形成本次研究所使用的观察量表。笔者通过对15次幼儿园科学活动进行观察,发现次数最多的是发展性理答,共出现406次,主要表现在教师对幼儿回答的追问上;其次是诊断性理答,出现142次;激励性理答出现75次;目标性理答出现71次。在对资料进行观察分析的过程中,笔者发现幼儿教师在理答行为中存在这样的问题:教师仅仅是为了理答而理答,而忽视理答内在的重要作用;理答的次数虽然很多,但质量较低;教师的理答时机不当,不能把握恰当的时机性;理答注重学习目标,忽略学习过程;问题设计的质量较低,对于生成性问题考虑不足;理答行为存在“不公平”,教师较多地关注“部分幼儿”。根据以上问题,笔者做出这样的原因分析:幼儿教师持有的“师道尊严”、“尊师重道”等传统的教育观念;教师的科学知识储备不足;幼儿教师的教学机智不够灵活;教师的教学准备不够充分,对于生成性内容考虑不周;教师的语言表达不够简明准确以及缺乏鼓励性;幼儿园现行的评价制度的制约。上述因素均影响到幼儿教师理答行为的有效性。根据目前幼儿教师在理答环节出现的问题及产生的原因,笔者提出以下对策:教师需转变教学观念,实现师幼间的互动;丰富理答的表现形式,特别是发展性理答和激励性理答;提高理答的针对性,促进幼儿发展;处理好“教师预设”与“幼儿生成”的关系,给予幼儿一定的探索空间和自由;教师提高对课后反思的重视,教师要善于倾听幼儿的回答,提高教学机智;教师提高自身语言表达的精简性。笔者希望幼儿教师在具体的教学实践中,提高对上述因素的重视,从而改进自身的理答行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