ZFYVE1通过两种不同机制调控抗RNA病毒天然免疫

来源 :武汉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gb15851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天然免疫系统是宿主抵御外界病原微生物入侵的第一道防线。在病原微生物感染的情况下,结构保守的病原微生物分子即病原相关分子模式(pattern recognition molecular patterns, PAMPs)被模式识别受体(pathogen recognition receptors, PRRs)识别。Toll样受体(Toll-like receptors, TLRs)和视黄酸诱导基因蛋白I样受体(retinoic acid-inducible gene-I (RIG-I)-like receptors, RLRs)是两类进化保守的PRRs,在天然免疫反应中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
  Toll样受体3和Toll样受体4(Toll-like receptor 3/4, TLR3/4)属于模式识别受体中的Toll样受体家族。它们分别识别病毒RNA和脂多糖(lipopolysaccharide, LPS),并起始天然免疫反应。在以前的研究中,我们发现WDFY1(WD repeat and FYVE-domain-containing protein)正调控TLR3和TLR4介导的信号通路,其发挥功能依赖于FYVE结构域。FYVE家族蛋白一共有31个成员。本研究进一步探究了FYVE家族其它成员是否也调控了TLR3和TLR4介导的信号通路。我们发现ZFYVE1(zinc-finger FYVE domain-containing protein)正调控TLR3介导的抗病毒天然免疫反应。过表达ZFYVE1能促进TLR3配体poly(I:C)诱导的下游抗病毒基因的转录,敲除ZFYVE1则产生相反的结果。注射poly(I:C)的Zfyve1-/-小鼠的血清中IFN-β、TNFα和IL-6的含量明显低于野生型小鼠,而注射LPS的野生型和Zfyve1-/-小鼠的血清中IFN-β、TNFα和IL-6的含量相当。相比野生型小鼠,Zfyve1-/-小鼠也对poly(I:C)诱导的炎性死亡更不敏感,而野生型和Zfyve1-/-小鼠对LPS诱导炎性死亡的敏感程度相似。ZFYVE1通过其C端FYVE结构域与TLR3的胞外核酸结合结构域相互作用,而且ZFYVE1能结合poly(I:C)并增加TLR3与poly(I:C)的亲和力。以上结果说明ZFYVE1作为一个辅助受体促进TLR3识别其配体,在TLR3介导的抗病毒天然免疫反应中扮演重要的角色。
  RLRs识别细胞质中的病毒RNA并起始抗病毒天然免疫反应,其包括RIG-I和黑色素瘤分化相关基因5(melanoma differentiation-associated gene 5, MDA5)。我们进一步探究ZFYVE1是否也在RLRs介导的信号通路中发挥功能,实验结果发现ZFYVE1特异性负调控MDA5介导的信号转导,而对RIG-I介导的信号转导没有影响。敲除ZFYVE1促进了MDA5介导的下游抗病毒基因的转录以及关键信号蛋白TBK1、IRF3和p65的磷酸化。脑心肌炎病毒(encephalomyocarditis virus, EMCV)和水疱性口炎病毒(vesicular stomatitis virus, VSV)分别被细胞内MDA5和RIG-I特异性识别。相比野生型小鼠,Zfyve1-/-小鼠对EMCV诱导的死亡更不敏感,而野生型和Zfyve1-/-小鼠对VSV诱导的死亡的敏感程度相似。机理上,ZFYVE1通过两个不同的机制负调控MDA5介导的信号通路。一方面,ZFYVE1通过其C末端FYVE结构域结合poly(I:C)-HMW,过量表达ZFYVE1抑制了MDA5和poly(I:C)-HMW的结合,敲除ZFYVE1则产生相反的实验结果。与此一致,ZFYVE1能结合病毒RNA,并减少MDA5和病毒RNA的结合。另一方面,ZFYVE1通过其N端GBP结构域和MDA5相互作用,并抑制MDA5的寡聚化。
  综上所述,本研究揭示了ZFYVE1以两种不同的机制分别调控TLR3和MDA5介导的信号通路。一方面,ZFYVE1通过促进TLR3结合核酸正调控TLR3介导的信号通路;另一方面,ZFYVE1通过抑制MDA5对配体的识别以及寡聚化负调控MDA5介导的信号转导。ZFYVE1在TLR3和MDA5介导的信号通路中发挥着完全相反的抗病毒免疫效应,这可能是由于TLR3和MDA5不同的分子特性以及ZFYVE1的多处亚细胞定位导致的。ZFYVE1通常作为自噬前体(omegasome)的标记蛋白,在其它方面的功能还知之甚少。本研究鉴定了ZFYVE1在抗病毒天然免疫反应中的新的功能,加深了对抗RNA病毒天然免疫反应分子机制的理解。并为抗病毒和自身免疫性疾病药物的研发提供了新的线索。
其他文献
水彩艺术最早起源于欧洲,十八世纪在英国得到了空前的发展,因其自身需要以水为媒介调和颜色进行创作,所以水彩画具有通透性、流动性、速干性、颜色肌理感等风格特点,使得水彩画面整体效果呈现出空灵、淡雅之美。正是基于水彩画的艺术特点,相对于其他艺术形式更方便团队操作,很适合在影视动画当中运用,所以在动画制作早期,大多数的动画场景及人物设计都是用水彩来完成上色的。到了现代水彩风格动画大致分为三个类型:简淡风格
学位
在18世纪中后期的中日美术交流中,南画的形成为日本文化增添了新的因素,其中南画中的花鸟画审美价值容易被忽视。本论文以史料记载为基础,选取画家的绘画作品等材料梳理江户时期日本南画生成阶段、发展阶段、全盛阶段的花鸟画受到明清花鸟画的影响,考察了代表这几个时期的南画家们各自的成长方式、艺术视野以及其发展出的各种风格样式。通过对他们花鸟画作品的研究,仔细厘清明清绘画对南画的直接或间接影响,找出相应的学习范
学位
磁州窑是兴起于我国北方的一个巨大民窑体系,位于中国河北省南端,太行山东麓的邯郸市磁县西部与峰峰境内,它起始于五代末期和北宋初期,一直延续到现在的著名陶瓷产地,磁州窑遗址现今也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近些年来,有许多研究大都倾向于磁州窑发展历史、磁州窑装饰特点、观台窑址与彭城窑址磁州窑产量状况、彭城镇瓷窑衰败状况等,却几乎没有真正关注到彭城镇如何才能在当今飞速发展的数字媒体技术下再现昔日热闹繁华生产
学位
摄影和绘画是两种不同的视觉艺术门类。摄影和绘画均来自于观看,是观看行为的记录方式。人类的观看行为从古至今都在发生着巨大的变化,在摄影和绘画领域尤为明显。摄影从诞生之日开始,就有绘画有着血脉相连、割舍不断的不解之缘。摄影与绘画作为两种不同的视觉表现形式,在创作方式、传播方式、观看方式上都存在着巨大的差异。然而两者之间也时刻紧密联系,相互交融、渗透、互相促进。摄影作为一种晚近的艺术,从绘画中吸收了诸多
学位
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标志着中国迈进了一个新的历史时期。伴随社会性质与国家体制的变革,国家的政治运动、经济建设、社会发展背景等等对全国范围内的美术创作活动都产生了十分深远的影响。  新中国成立初期,吉林省美术创作领域的样貌与当时的历史环境、政治背景以及国家对美术体制的构建都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在国家文艺政策的指导下,吉林省对美术创作的结构进行了调整,美术家们从无到有,由弱到强,在继承了本省
学位
研究背景:  癌症的广泛发展已成为人类死亡的主要原因。外科手术,放射疗法和化学疗法是治疗癌症的三种主要方法,但外科手术创伤大,切除原发灶时并不一定能防止肿瘤转移;放射性皮炎等并发症的发生以及肿瘤周围正常组织的耐受剂量限制了放射治疗的效果;非特异性化学疗法产生的药物毒性会给人体造成极大的副作用。同时,低氧肿瘤细胞引起的化疗耐药性和放射线不敏感性给肿瘤治疗带来了很大的障碍。因此,近些年来,多种疗法联合
学位
随着集约化养殖业的快速发展,四环素和金属锌(Zn)由于具有疾病防治和促进生长的功能常作为饲料添加剂被广泛应用在畜禽和水产的养殖中。由于四环素的广泛使用、生物的不完全吸收和代谢以及低效的移除导致四环素在水域中检出率很高,成为一种新型污染物。四环素和Zn在自然水体中的共存非常普遍,会对水生生物造成影响。目前四环素对水生植物的影响研究还比较少,四环素与Zn共同存在的生态风险也鲜有研究。本文采用水培方法,
学位
自噬是真核细胞内高度保守的可以降解蛋白质等大分子以及细胞器的重要生物学过程。虽然饥饿诱导的经典自噬通路已经被研究地很透彻,但是细胞核内的表观遗传修饰改变调控的自噬机制还有待进一步的了解。  为了探究组蛋白修饰对自噬发生的影响,我们筛选并得到了一些能够诱导哺乳动物细胞自噬发生的表观修饰酶的小分子抑制剂。BIX-01294是组蛋白甲基化酶G9A的抑制剂,能够整体降低细胞H3K9二甲基化与三甲基化修饰水
光温敏核不育系水稻(Photoperiod-thermo-sensitive genic male sterile, PTGMS)的花粉育性可在光周期、温度影响下发生明显的转换,研究表明长链非编码RNA(long non-coding RNA, lncRNA)在其育性转换中起重要的调控作用。lncRNAs是一类长度超过200nt的调控性非编码RNA转录本,通过多种机制参与调控植物中多种生物学过程。
学位
基因组测序技术的进步推动了癌症精准医疗的发展,但肿瘤发生的分子机制依然有待深入研究。作为生物体内重要的顺式作用元件,增强子可被反式作用因子结合,进而促进其靶基因的转录。在肿瘤发生过程中,增强子区域的“重编程”是一个普遍发生的现象。目前关于增强子与癌症的研究大都使用细胞作为实验材料,缺乏组织水平的研究。本文通过对乳腺癌模型小鼠以及结直肠癌病人组织的研究,系统地阐述了在这两种癌症中增强子活性变化如何影
学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