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脸图像超分辨率重建技术研究

来源 :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 中国科学院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hangchao101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随着模式识别和计算机视觉领域技术的发展,对于人脸图像的研究逐渐成为一个热点问题,但出于人脸图像采集过程中采集设备和采集环境等条件的限制,采集到的图像会受到形变,模糊和噪声因素的干扰,直接影响图像的分辨率。但是在很多模式识别算法中,如人脸身份识别和人脸表情识别等,图像分辨率过低会导致算法性能的下降。通过提高采集设备的性能来提高采集图像的分辨率代价过大而且难以实现,所以通过信号处理的方法对低分辨率图像进行超分辨率重建是一种提高图像分辨率的有效途径。本文对人脸图像的超分辨率重建问题进行了研究,主要工作可以概括如下:   1、提出对低分辨率特征脸图像进行超分辨率重建,即特征脸超分辨的概念。通过将低分辨率特征脸图像投影于低分辨率训练人脸图像集中,建立线性模型关系得到低分辨率特征脸的超分辨率重建结果。一般的人脸图像超分辨率重建算法框架考虑的是对高分辨率人脸图像在高分辨率特征脸空间的投影向量进行重建,而本文提出对输入图像的投影空间基向量进行超分辨率重建。   2、将基于图像分解线性模型的超分辨率重建算法进一步推广,提出一种新的基于特征脸超分辨线性模型的人脸图像超分辨率重建算法,基于图像分解线性模型的超分辨率重建算法是其中一种特殊情况。在基于图像分解模型线性模型的算法中,噪声同样被当作有效信号投影到特征脸空间中,但是考虑到高斯白噪声在空间各个维上均匀分布的性质,在使用主成分分析方法对输入图像进行降维后,通过适当选择特征脸空间投影基的个数,可以在降维的同时保留图像的绝大部分有效信号并且分离绝大部分噪声信号,提高待重建信号的信噪比,有效提高算法对噪声的鲁棒性。   3、提出一种新的基于混合模型的人脸图像超分辨率重建算法。基于单一模型的算法都有其局限性,而在基于混合模型的人脸图像超分辨率重建的算法中,首先通过线性模型对包含绝大部分有效信息信噪比很高的主成分信号部分进行超分辨率重建,其余的以噪声为主的非主成分信号部分,通过概率模型对其进行重建作为主成分部分重建的一个修正,通过非主成分部分的修正可以在充分利用有效信号的同时大大降低降维所带来的误差。基于混合模型的算法综合了线性模型和概率模型的优点,不但提高了算法对噪声的鲁棒性并且保证了对图像高频细节信息的恢复能力和对输入图像有效信号进行重建的完整性,同时减小了由空间降维带来的重建误差。   通过实验证明,在本文中所提出的各种人脸图像超分辨率重建算法均达到了理论所预期的效果。
其他文献
能源是人类社会可持续性发展的基石,是国民经济发展的命脉。随着经济的高速发展、人口的不断增多,能源的需求量日益剧增;在大量生产和消费能源的同时,必然排放出各种有害物质,产生
本文的研究重点是基于人脸图像的性别分类问题。人脸图像反映了身份、性别、年龄、种族、表情等很多重要的生物信息。基于人脸的识别研究的学者们大多数关注人脸的身份识别,即
学位
随着控制规模的扩大和以太网技术在工业中日益广泛的应用,基于以太网的网络化控制系统成为控制界研究的热点。本文结合中科院“百人计划”资助项目:基于以太网的现场网络化控制
学位
我国政府及企业的信息化在改革开放近二十年中获得了快速的发展,信息化、集成化程度越来越高,在这一发展历程中,各类信息集成应用系统在政府和企业中得到了推广及运用,比如办公自
电容层析成像(ECT)技术以其成本低、适用范围广、结构简单、非侵入式、安全性能好等优点,成为目前功能成像技术发展的主流和研究热点,但离实际应用尚有很大距离,因此有待进一步
射频识别(RFID)技术是一种基于射频原理实现的非接触式自动识别技术,有着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广泛的应用价值。近年来,UHF频段的反射调制式RFID技术的研究与发展较为迅速。本文在
学位
信息化是当今世界发展的大潮流,是国家社会发展不可阻挡的趋势。信息化水平已经成为衡量一个国家现代化水平和综合国力的重要指标。积极推进国家信息化是我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
间歇生产过程具有小批量、多品种、系列化、合成步骤复杂、技术密集等特点,能够满足现代过程工业的要求,应用越来越广泛。间歇生产企业对生产自动化和实现高效低耗的过程优化
近年来,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工业机械手控制取得了显著的进步。多关节机械手不仅在工业领域获得了广泛的应用,而且越来越多渗透到其它领域。而机械手最重要、最核心的部分则
选择性剪接是指从一个mRNA前体中通过不同的剪接方式(选择不同的剪接位点组合)产生不同的mRNA剪接异构体的过程。选择性剪接在高等真核生物中广泛存在,是调节基因表达和产生蛋
学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