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社交焦虑通常在青春期出现,以对社会评价和社交情境的恐惧和回避为主要特征,是最为常见的焦虑症状之一。社交焦虑个体对他人评价的评估存在偏差,这会严重影响个体的社会功能和人际互动。心理理论是指个体根据他人行为推测他人心理状态并对他人行为做出预期的能力,在人际互动中起到十分重要的作用。 本文设计了两个研究共3个实验以探讨不同年龄青少年社交焦虑水平和心理理论的关系及其可能的影响因素。 研究一首先探讨不同年龄段青少年社交焦虑水平和心理理论不同成分间的关系。实验1中,分别测量106名小学高年级学生、122名初中生、以及97名高中生的心理理论、社交焦虑水平、负性评价恐惧水平、抑郁水平、状态焦虑水平以及智力水平。结果发现,在控制智力的前提下,小学生被试和初中生被试中社交焦虑水平较高的个体在涉及心理理论情感成分的故事任务上的表现较差。这表明社交焦虑和心理理论的关系可能主要集中在心理理论的情感成分上。但在高中生被试中,社交焦虑水平不同的个体在心理理论情感成分故事任务上的表现则不存在差异,这很有可能与任务难度较低有关。为进一步了解高中被试中社交焦虑水平和心理理论情感成分的关系,实验2在实验1的基础上,增加了难度较大的眼中读心任务,测量174名高中生在心理理论情感成分上的表现及其社交焦虑的水平。结果表明,在控制智力的前提下,社交焦虑水平较高的个体在眼中读心负性情绪条目上的表现较好,而在眼中读心正性情绪条目上的表现较差。这表明,在年龄较大的青少年中,社交焦虑和心理理论情感成分的关系更为复杂,社交焦虑和不同情绪类型的心理状态推理之间的关系存在不同。 研究二在研究一的基础上,试图进一步探讨可能影响社交焦虑和心理理论情感成分关系的因素。实验3从个体的信息加工特点出发,以面孔刺激为实验材料,使用点探测范式和情绪面孔评价范式分别测量155名高中生被试的负性信息注意模式和情绪面孔评价风格。结果发现,对负性情绪面孔的注意偏向会影响社交焦虑低分组个体在眼中读心任务上的表现。在社交焦虑低分组被试中,对负性情绪面孔表现出注意偏向的个体在眼中读心正性情绪的推理上表现较好。这说明对负性信息的注意模式可能会影响社交焦虑低分组个体对正性情绪的推理。 总体来说,本研究发现,不同社交焦虑水平的个体在心理理论认知成分上不存在差异。社交焦虑水平较高的个体对于正性情绪的推理较差,而对于负性情绪的推理则较好。社交焦虑和心理理论情感成分的关系可能会受到个体对负性信息的注意模式的影响,社交焦虑水平较低的个体中,对负性信息表现出注意偏向的个体在正性情绪推理上的表现更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