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意识形态作为公共政策变迁的动力因素越来越受到重视。本文研究的中心问题是意识形态如何影响农村土地政策变迁。本文将意识形态界定为“各类主体的思想观念、价值信念或理论学说”,并且依据它的不同主体将它划分为不同的类型。本文以土地所有权和使用权的合并与分离为线索,将建国后农村土地政策的变迁脉络分为三个阶段,每个阶段又包含若干具体的政策。本文的基本观点是:政府的主流意识形态和农民以家庭观念、平均主义为主要内容和特点的意识形态共同作用,推动了建国后农村土地政策的变迁。意识形态对政策变迁的影响主要体现为:一是为政策变迁提供直接的主观的意愿和支持,二是影响政策过程。建国初期,中央政府颁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作为行动纲领,并且以“耕者有其田”的思想为指导在全国展开土地改革运动,实现了土地农民所有制。随着以“集体主义”为核心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作为主流意识形态地位的逐步确立,合作化运动和人民公社化运动迅速在农村展开,土地农民所有制政策很快被集体所有制政策代替。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重新确立了“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传统意识形态的作用被逐渐弱化但其影响依然存在,在多重意识形态的指导和影响下,农村土地政策出现了所有权与经营权的分离,集体所有、家庭承包经营的土地政策逐步确立起来,并且发展成为“双层经营体制”这一农村基本经营体制。进入新世纪以后,意识形态的发展呈现出以社会主义意识形态为核心和主导的意识形态多元化的趋势,主流意识形态中民本意识逐步得到体现和强化。在此背景下,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政策得以继续坚持,农民土地承包权期限由30年变为“永久不变”。论文包括四部分内容:第一部分为引论,主要介绍了研究背景、研究目的和意义、国内外研究现状、研究思路和方法。第二部分为基础理论部分,主要回答了“什么样的意识形态,如何影响公共政策变迁”的问题,尝试性地建立政策变迁的意识形态解释框架。第三部分考察了农村土地政策的内涵及建国后农村土地政策的变迁历程,讨论了不同时期的意识形态对农村土地政策变迁的影响。第四部分是论文的结语,归纳、总结了论文的研究结论和论文的不足,并提出今后的努力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