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
研究双眼白内障术后屈光误差的相关性和白内障术后屈光状态的稳定性,分析第一眼术后不同时间点屈光误差能否用于第二术眼人工晶状体(intraocularlens,IOL)植入术后屈光预留的调整,以提高第二术眼屈光状态预测的准确性。
方法:
回顾性分析温州医科大学附属眼视光医院2010年1月1日~2018年11月13日,由同一位术者先后行双眼白内障超声乳化吸除联合IOL植入手术的患者93名(186眼)。纳入标准如下:①双眼行白内障超声乳化吸除联合IOL植入术;②左右眼植入同种类型单焦点IOL于囊袋内;③由IOLMaster进行生物学测量;④眼轴≥22.0mm,SRK/T公式进行IOL屈光力计算和屈光预留;⑤第一术眼有术后1天、双眼均有术后4周~1年的主觉验光度数及最佳矫正远视力;⑥双眼每一次主觉验光最佳矫正远视力(logMAR视力)均≤0.3。收集由IOLMaster(Zeiss,德国)测量的患者术前眼部生物学参数,记录术中实际植入的IOL类型和屈光度数及由SRK/T公式计算的预留屈光度数,记录第一术眼术后1天、4周~1年和对侧眼术后4周~1年的主觉验光结果,并计算预留误差。排除标准如下:①术前有角膜手术史,包括角膜移植手术、角膜屈光手术;有眼底手术史,包括视网膜脱离修复手术、后巩膜兜带术史;②术前检查有视网膜劈裂,黄斑裂孔等眼底疾病;③术中合并进行其他手术者;④术中植入多焦点、拟调节型和散光矫正型人工晶状体的患者;⑤双眼手术间隔时间超过1年。比较第一术眼术后1天和术后4周~1年的主觉验光差异;分析双眼术后屈光误差的相关性,分别将第一术眼术后1天和术后4周~1年的屈光误差按照10%-100%调整用于第二术眼屈光预留,比较调整前后的屈光误差,确定最佳调整比例。分别研究第一术眼绝对屈光误差≤0.5D,0.5D~1.5D时,第二术眼按照最佳比例调整前后的屈光误差。
结果:
1.第一术眼术后1天和术后4周~1年主觉验光等效球镜度数组内比较结果,中位数(四分位数)分别为-0.38D(-1.19D至﹢0.25D)和-0.38D(-1.06D至0D),二者无统计学差异(p=0.552);最佳矫正远视力(logMAR视力)中位数(四分位数)分别为0.1(0至0.22)和0.05(0至0.1),有统计学差异(p<0.05)。
2.第一眼术后1天的屈光误差(E1a)中位数(四分位数)为﹢0.32D(-0.02D至﹢0.65D),绝对预留误差丨E1a丨中位数(四分位数)为﹢0.46D(﹢0.19D至﹢0.85D);术后4周~1年的屈光误差(E1b)中位数(四分位数)为﹢0.32D(-0.06D至﹢0.70D),绝对预留误差丨E1b丨中位数为﹢0.47D(﹢0.24D至﹢0.77D);第二术眼术后4周~1年的屈光误差(E2b)中位数(四分位数)为﹢0.35D(-0.09D至﹢0.64D),绝对预留误差丨E2b丨中位数(四分位数)为﹢0.40D(﹢0.19D至﹢0.70D)。第一术眼术后1天和术后4周~1年屈光误差无统计学差异(p=0.879);第一术眼术后1天和对侧眼术后4周~1年屈光误差呈正相关(p<0.001,r=0.459);双眼术后4周~1年屈光误差呈正相关(p<0.001,r=0.564)。
3.使用第一眼术后不同时间点屈光误差调整对侧眼屈光误差时,最佳调整比例理论值均为60%。第二术眼未经调整、按照第一术眼术后1天60%调整、术后4周~1年60%调整的屈光误差中位数(四分位数)分别为(E2b)﹢0.35D(-0.09D至﹢0.64D)、(E2a60%)﹢0.11D(-0.26D至﹢0.43D)和(E2b60%)﹢0.18D(-0.17D至﹢0.37D);绝对屈光误差中位数(四分位数)分别为丨E2b丨﹢0.40D(﹢0.19D至﹢0.70D)、丨E260%丨﹢0.34D(﹢0.17D至﹢0.56D)和丨E2b60%丨﹢0.27D(﹢0.18D至﹢0.51D)。第二术眼未调整与按照第一术眼术后不同时间点的60%调整绝对屈光误差均有统计学差异(p<0.05)。按照第一术眼术后1天与按照术后4周~1年的60%调整后的绝对屈光误差,没有统计学差异(P=0.154)。
4.将第一术眼术后绝对屈光误差按≤0.5D,0.5~1.5D分组讨论。当绝对屈光误差≤0.5D时,按照术后不同时间点60%调整前后无统计学差异(p>0.05)。当绝对屈光误差为0.5~1.5D时,60%调整后有统计学差异(p<0.05)。
结论:
第一术眼术后屈光误差与第二术眼术后屈光误差有相关性。若第一术眼术后绝对屈光误差≤0.5D,第二术眼的屈光预留无需调整;若第一术眼术后绝对屈光误差为0.5~1.5D时,可用误差值的60%用于调整第二术眼的屈光预留,以提高屈光预测的准确性。
研究双眼白内障术后屈光误差的相关性和白内障术后屈光状态的稳定性,分析第一眼术后不同时间点屈光误差能否用于第二术眼人工晶状体(intraocularlens,IOL)植入术后屈光预留的调整,以提高第二术眼屈光状态预测的准确性。
方法:
回顾性分析温州医科大学附属眼视光医院2010年1月1日~2018年11月13日,由同一位术者先后行双眼白内障超声乳化吸除联合IOL植入手术的患者93名(186眼)。纳入标准如下:①双眼行白内障超声乳化吸除联合IOL植入术;②左右眼植入同种类型单焦点IOL于囊袋内;③由IOLMaster进行生物学测量;④眼轴≥22.0mm,SRK/T公式进行IOL屈光力计算和屈光预留;⑤第一术眼有术后1天、双眼均有术后4周~1年的主觉验光度数及最佳矫正远视力;⑥双眼每一次主觉验光最佳矫正远视力(logMAR视力)均≤0.3。收集由IOLMaster(Zeiss,德国)测量的患者术前眼部生物学参数,记录术中实际植入的IOL类型和屈光度数及由SRK/T公式计算的预留屈光度数,记录第一术眼术后1天、4周~1年和对侧眼术后4周~1年的主觉验光结果,并计算预留误差。排除标准如下:①术前有角膜手术史,包括角膜移植手术、角膜屈光手术;有眼底手术史,包括视网膜脱离修复手术、后巩膜兜带术史;②术前检查有视网膜劈裂,黄斑裂孔等眼底疾病;③术中合并进行其他手术者;④术中植入多焦点、拟调节型和散光矫正型人工晶状体的患者;⑤双眼手术间隔时间超过1年。比较第一术眼术后1天和术后4周~1年的主觉验光差异;分析双眼术后屈光误差的相关性,分别将第一术眼术后1天和术后4周~1年的屈光误差按照10%-100%调整用于第二术眼屈光预留,比较调整前后的屈光误差,确定最佳调整比例。分别研究第一术眼绝对屈光误差≤0.5D,0.5D~1.5D时,第二术眼按照最佳比例调整前后的屈光误差。
结果:
1.第一术眼术后1天和术后4周~1年主觉验光等效球镜度数组内比较结果,中位数(四分位数)分别为-0.38D(-1.19D至﹢0.25D)和-0.38D(-1.06D至0D),二者无统计学差异(p=0.552);最佳矫正远视力(logMAR视力)中位数(四分位数)分别为0.1(0至0.22)和0.05(0至0.1),有统计学差异(p<0.05)。
2.第一眼术后1天的屈光误差(E1a)中位数(四分位数)为﹢0.32D(-0.02D至﹢0.65D),绝对预留误差丨E1a丨中位数(四分位数)为﹢0.46D(﹢0.19D至﹢0.85D);术后4周~1年的屈光误差(E1b)中位数(四分位数)为﹢0.32D(-0.06D至﹢0.70D),绝对预留误差丨E1b丨中位数为﹢0.47D(﹢0.24D至﹢0.77D);第二术眼术后4周~1年的屈光误差(E2b)中位数(四分位数)为﹢0.35D(-0.09D至﹢0.64D),绝对预留误差丨E2b丨中位数(四分位数)为﹢0.40D(﹢0.19D至﹢0.70D)。第一术眼术后1天和术后4周~1年屈光误差无统计学差异(p=0.879);第一术眼术后1天和对侧眼术后4周~1年屈光误差呈正相关(p<0.001,r=0.459);双眼术后4周~1年屈光误差呈正相关(p<0.001,r=0.564)。
3.使用第一眼术后不同时间点屈光误差调整对侧眼屈光误差时,最佳调整比例理论值均为60%。第二术眼未经调整、按照第一术眼术后1天60%调整、术后4周~1年60%调整的屈光误差中位数(四分位数)分别为(E2b)﹢0.35D(-0.09D至﹢0.64D)、(E2a60%)﹢0.11D(-0.26D至﹢0.43D)和(E2b60%)﹢0.18D(-0.17D至﹢0.37D);绝对屈光误差中位数(四分位数)分别为丨E2b丨﹢0.40D(﹢0.19D至﹢0.70D)、丨E260%丨﹢0.34D(﹢0.17D至﹢0.56D)和丨E2b60%丨﹢0.27D(﹢0.18D至﹢0.51D)。第二术眼未调整与按照第一术眼术后不同时间点的60%调整绝对屈光误差均有统计学差异(p<0.05)。按照第一术眼术后1天与按照术后4周~1年的60%调整后的绝对屈光误差,没有统计学差异(P=0.154)。
4.将第一术眼术后绝对屈光误差按≤0.5D,0.5~1.5D分组讨论。当绝对屈光误差≤0.5D时,按照术后不同时间点60%调整前后无统计学差异(p>0.05)。当绝对屈光误差为0.5~1.5D时,60%调整后有统计学差异(p<0.05)。
结论:
第一术眼术后屈光误差与第二术眼术后屈光误差有相关性。若第一术眼术后绝对屈光误差≤0.5D,第二术眼的屈光预留无需调整;若第一术眼术后绝对屈光误差为0.5~1.5D时,可用误差值的60%用于调整第二术眼的屈光预留,以提高屈光预测的准确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