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心力衰竭是全球重要的公共卫生问题,尽管有新的治疗方法和预防措施的出现,但心衰患者的发病率和死亡率仍然很高。贫血被认为是心力衰竭不良预后的重要影响因素之一。目前相关研究多集中在贫血对射血分数减低心衰(HFrEF;LVEF<40%)患者的影响。有证据表明贫血对不同类型心衰的影响可能不同,但这一趋势并未得到一致的报道。随着欧美及中国等国内外心衰诊断和治疗指南对心衰分型的重新定义,贫血对包括射血分数保留心衰(HFpEF;LVEF≥50%)和新命名的射血分数中间值心衰(HFmrEF;LVEF40%-49%)在内的各种类型心衰患者的影响有待明确。本研究旨在观察贫血及贫血的严重程度对HFrEF、HFmrEF和HFpEF三种不同类型心衰人口学特征、临床特征及2年预后的影响。方法:使用回顾性多中心队列研究分析方法,收集2014年3月1日至2016年2月28日期间、就诊于天津市三级医院(其中有天津医科大学总医院、天津胸科医院、天津医科大学第二附属医院、天津人民医院、天津武清区人民医院、天津中医药研究院附属医院、天津市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天津市第五中心医院、天津市西青医院、塘沽医院等)住院主要诊断为心力衰竭的患者临床基本资料。共纳入临床资料完整并完成2年终点事件随访的心衰患者共计1521例患者。根据2018中国心力衰竭指南分类,按照左室射血分数(LVEF)不同分为HFrEF、HFmrEF和HFpEF三组有射血分数保留(HFpEF)、射血分数中间值(HFmEF)、射血分数减低(HFrEF)心力衰竭三种类型,每组根据是否合并贫血(贫血标准:血红蛋白男性<120 g/L,女性<110 g/L)再各分两个亚组,以心力衰竭再住院或全因死亡为终点事件,描述心力衰竭及不同类型心力衰竭合并贫血患者的人口学特征,比较心力衰竭及不同类型心力衰竭合并贫血的临床特征,探讨贫血及贫血严重程度对不同类型心力衰竭患者的2年预后影响。结果:本研究收集病例数共2284个,共1521例患者入选,对其进行随访,其中447例(29.4%)为贫血患者,1047例为非贫血患者。贫血患者中HFpEF组有136(37.0%)例、HFmEF158(30.27%)例、HFrEF153(24.3%)例。2年随访共 411例发生心力衰竭再住院,441例发生全因死亡。复合终点事件发生有705例。本研究对纳入的住院心衰患者分别按不分型及分类型合并贫血进行分析,基于我国关于贫血和心力衰竭的定义与诊断,显示:1、患病率及流行病学人口统计学特征上,本研究发现男女贫血之间患病率没有性别差异(男性贫血259人、患病率29.26%,女性贫血188人、患病率29.56%,P=0.901)。无论是否分型,贫血患者患病年龄均较非贫血患者大、吸烟比率低、住院时间长、住院花费高(均P<0.05)。2、心力衰竭住院患者总体血红蛋白水平主要分布在130-139g/l、120-129 g/l、110-119 g/l,其中男性主要在 130-139g/l、140-149 g/l、120-129 g/l,女性是120-129g/l、110-119 g/l、130-139 g/l。3、本研究人群的心衰合并贫血患者,与非贫血患者相比较(均P<0.05),有如下临床特征:更可能有冠心病、肾功能不全、低蛋白血症、高血压病等合并症,而心律失常、房颤、扩张型心肌病患病率低,高分级的NYHA比率更多,更高的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肌酐、尿素氮值,较低的白蛋白值等,药物方面,ACEI、醛固酮受体阻滞剂、血管紧张素受体抑制剂(ACEI)应用比例低,钙离子拮抗剂(CCB)应用比例高。心力衰竭分类型后有所不同(均P>0.05),在HFrEF组,冠心病、房颤患病率无差异。HFmEF组,高血压病及醛固酮拮抗剂应用无差异,HFPEF组,高血压病、心律失常、房颤患病率均无差异。4、在对心力衰竭患者人群不进行分类的情况下,单变量COX分析,年龄、住院天数、肾功能不全、低蛋白血症、扩张型心肌病、贫血是心力衰竭再住院、全因死亡及复合终点的预后不佳的危险因素,多变量调整年龄、住院天数、肾功能不全、低蛋白血症、扩张型心肌病后,表明贫血仍是全因死亡[1.439(1.177-1.759)P<0.001]风险增加的预后因素。分类型心力衰竭中,贫血较非贫血患者发生三类终点事件,在HFmEF和HFrEF患者中,心衰再住院(35.44%对 24.74%、34.64%对 23.85%)、全因死亡(37.34%对 23.44%、37.25%对 23.43%)及复合终点(55.70%对 41.93%、55.56%对 40.59%)发生率在贫血组(P<0.05)均高,而在HFpEF中贫血组仅对全因死亡率[1.674(1.206-2.326)P=0.016]有影响。5、根据我国贫血的诊断和定义,对贫血程度进行分层(轻度贫血即Hb<120g/l,中度贫血即Hb≤90g/l,重度贫血即Hb≤60g/l)后,发现较血红蛋白≥120g/l的正常组相比,轻度和中度贫血是心力衰竭再住院、全因死亡和复合终点的预后不良的危险因素,重度贫血对心力衰竭再住院[2.633(0.979-7.079)P=0.055]没有影响,是全因死亡[4.274(1.899-9.619)P<0.001]和复合终点[2.964(1.403-6.260)P=0.004]的预后不良因素。在HFrEF中,轻度和中度贫血是心力衰竭再住院、全因死亡和复合终点的预后不良(P<0.05)的危险因素,重度贫血(P>0.05)对心力衰竭再住院、全因死亡和复合终点的预后不良均没有影响,HFmEF中,轻度贫血对心力衰竭再住院、全因死亡和复合终点的预后不良(P>0.05)没有影响,中度贫血是心力衰竭再住院[2.18(1.310-3.645)P=0.003]、全因死亡[2.241(1.342-3.739)P=0.002]和复合终点[2.038(1.358-3.060)P=0.001]的预后不良的危险因素,重度贫血是全因死亡[6.201(1.520-25.299)P=0.011]的预后不良因素,HFpEF中,中度和重度贫血是全因死亡(均P<0.5)的预后不良因素,轻度贫血(P≥0.05)对心力衰竭再住院、全因死亡和复合终点的预后不良没有影响。结论:本研究表明:1、贫血与HF的射血分数有关,贫血患病率随着射血分数升高有增加趋势。2、患病率及流行病学人口统计学特征上,本研究发现男女之间患病率没有性别差异。无论是否分型,贫血患者患病年龄均较非贫血患者大,吸烟比率低,住院时间长,住院花费高。3、本研究人群的心衰合并贫血患者,有如下临床特征:更可能有冠心病、肾功能不全、低蛋白血症、高血压病等合并症,而心律失常、房颤、扩张型心肌病患病率低,三种类型心力衰竭的病因及合并症有差异。4、无论是否分型,贫血仍是全因死亡风险增加的预后因素。5、进行贫血分层(轻度贫血即Hb<120g/l,中度贫血即Hb≤90g/l,重度贫血即Hb≤60g/l)后,不同类型心力衰竭患者中,轻度、中度和重度贫血对心力衰竭再住院、全因死亡和复合终点的预后影响有差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