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探讨EB病毒(EBV)DNA载量与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IM)的关系及重症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重症IM)发生的危险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346例住院IM患儿的临床资料,分析EBV DNA载量与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的关系,对普通IM和重症IM的病例进行组间对照研究,探讨预测重症IM发生的危险因素。结果(1)本组346例病例中,3岁~7岁193例(55.8%),所占比例最高;男女比例为4:3,冬春发病116例(47.0%),夏秋发病131例(53.0%),夏秋季发病者较多。(2)随EBV DNA载量增加,患儿热程、中重度肝脾肿大的比例增加,血液系统、肝脏、心肌受损情况越严重,平均住院时间延长(DNA载量超过5.0×107copies/mL组除外)。(3)本组病例中受累前四位的系统依次为消化系统(91.8%),主要为肝脏肿大、肝功损害;呼吸系统(56.9%),主要为肺部受累;心血管系统(28.3%),主要为心肌酶谱异常;血液系统(8.28%),主要为血象中二系或三系下降,多数损害不重。(4)本组病例中最常见的临床表现有(重症IM vs普通IM):发热(包括高热)(100% vs 93.5%)、眼睑浮肿(61.9% vs 59.1%)、咽峡炎(71.4% vs 49.5%)、鼻阻(52.4% vs 60.6%)、黄疸(30.8% vs 0.7%)、淋巴结肿大(4.8%vs 31.1%)、肝脾肿大(95.2% vs 89.2%),重症IM组发热(包括高热)、眼睑浮肿、咽峡炎、黄疸、肝脾肿大的发生率高于普通IM组。(5)本组病例中,异常辅助检查包括(重症IM vs普通IM):血象中两系或三系下降(90.5% vs 2.8%)、变异淋巴细胞>10%(72.2% vs 42.6%)、淋巴细胞分类异常(90.91% vs 100%)、肝功能异常(100% vs 64.9%)、心肌酶谱增高(52.6% vs 26.6%)、EBV-IgM阳性(73.3% vs 61.8%)、嗜异性抗体阳性(100% vs 60.0%)、EBV DNA载量增高(90.5% vs 81.5%)、骨髓细胞学检查异常(100% vs 94.9%)、腹部B超异常(100% vs 91.1%)等,除淋巴细胞分类外其他辅助检查中重症IM组阳性率均高于普通IM组。(6)对重症IM组发生率高于普通IM组17个因素进行X2检验,提示高热(>40℃)、黄疸、血象中两系或三系下降、肝功损害、心肌损害、EBV DNA载量>5.0×106copies/mL 6个因素有显著性差异(P<0.05)。(7)对筛选出来的有明显差异性的6个因素进行单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发现高热(>40℃)、黄疸、血象中两系或三系下降、心肌损害、EBV DNA载量>5.0×106copies/mL 5个因素有统计学意义(P<0.05)。(8)筛选出来的5个危险因素进行logistic逐步回归分析,结果显示:EBV DNA载量>5.0×106copies/mL(x1)的OR值6.630(95%CI=2.436~18.047,P<0.01),黄疸(x2)的OR值为0.889(95%CI=2.085~209.274,P<0.05),建立logistic回归模型,logit(P)=β0(-3.545)+β1(1.892)x1+β2(3.039)x2(x2=31.058,P<0.01),该回归模型回顾性验证结果显示,方程的敏感性为57.1%,特异性为85.9%。结论(1)、本组IM病例发病高峰年龄为3-7岁,男性多于女性,夏秋季发病者较多。(2)、随着EBV DNA载量增加,热程、中重度肝脾肿大的比例逐渐增加,血液系统、肝脏、心肌受损情况越严重,平均住院天数延长(DNA载量超过5.0×107copies/mL组除外),提示随EBV DNA载量增加,IM病情逐渐加重。(3)、本组IM病例中受累前4位的系统依次为:消化系统、呼吸系统、心血管系统及血液系统。(4)、高热(>40℃)、黄疸、血象中两系或三系下降、肝功损害、心肌损害、EBV DNA载量>5.0×106copies/mL有助于判断是否会发生重症IM。(5)、高热(>40℃)、黄疸、血象中两系或三系下降、心肌损害、EBV DNA载量>5.0×106copies/mL为重症IM发生的危险因素,EBV DNA载量>5.0×106copies/mL和黄疸为预测重症IM发生的高危因素。(6)、建立logistic回归模型:logit(P)=β0(-3.545)+β1(1.892)x1+β2(3.039)x2(x2=31.058,P<0.01),该模型判断发生重症IM的作用较不发生重症IM的作用强,判断是否发生重症IM时除了考虑EBV DNA载量>5.0×106copies/mL和黄疸外,还需结合其他危险因素综合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