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V得/不C”形式是对外汉语教学中的重点和难点之一,外国汉语学习者在运用此形式时容易出现如“睡不觉、见不面、决不定、掌不握、烧不伤”之类的过度泛化扩展规则的偏误。以往研究或注重本体方面,或就偏误来分析其原因、类型,较少将本体研究与对外汉语偏误研究结合起来。本文在前人研究基础上,从外国汉语学习者习得“V得/不C”形式偏误的情况着手,以国家汉语水平考试委员会办公室考试中心制定的《汉语水平词汇与汉字等级大纲》(修订本)甲级词汇中的动词、形容词以及未标注词性的动词性短语、习用语为材料,理论与应用相结合对“V得/不C”形式中的述语V、补语C和“V得/不C”形式由动结式、动趋式扩展而来的语义条件进行了初步的分析研究。经过分析研究发现,首先,动词充当“V得/不C”形式中述语V的能力远远强于形容词和短语、习用语,且以单音节形式为主。一般来说,动作性、自主性越强的动词,充当“V得/不C”形式中述语V的能力就越强,也即具有明显的动作性和自主性。不具备动作性或自主性语义特征的动词是很难进入“V得/不C”形式中的。能充当“V得/不C”形式中述语V的形容词数量不多,其具有的状态或性质语义特征较突出。短语、习用语不能充当“V得/不C”形式中的述语V。其次,“V得/不C”形式中补语C一般由动词、形容词充当,复杂结构充当补语C仅限于“出来、上来”等动词性趋向短语。甲级谓词中还有很大一部分词汇不能充当“V得/不C”形式中的补语C。动词、形容词和短语、习用语中,能充当补语C的一般是具有结果或趋向语义特征的词。最后,如果一个述补结构的述语包含的动作性、自主性越强,补语表示的目标意义越明显越具体,那么它插入“得/不”扩展成“V得/不C”形式的能力就越强。但同时也需考虑逻辑上的可能性和现实中的合理性,即需要合乎逻辑并满足人们的语言习惯和认知习惯,否则就算理论上成立,现实中用的人也少或者根本没有人会如此说。针对外国汉语学习者在习得和使用“V得/不C”形式过程中存在的过度泛化问题,结合所得研究成果,本文对“V得/不C”形式研究的应用方面提出以下建议:(1)教材可以在遵循语法等级大纲基本要求基础上,将本文研究得到的动结式、动趋式插入“得/不”扩展成“V得/不C”形式的规律逐步应用于该语法项目的细化说明当中。多用“V得/不C”形式研究中考察到的不同的词、短语或结构复现“V得/不C”形式。此外还可以考虑将研究所得体现在教材的练习当中。(2)可以考虑将研究所得到的“V得/不C”形式扩展条件应用于课堂说明当中。教师在讲授“V得/不C”形式时,除了讲授教材中所列出的一般规律外,在强化练习和实践过程中可充分运用对比法,在能插入“得/不”与不能插入“得/不”扩展的动结式、动趋式的对比中引导学习者明白不是所有动结式、动趋式述补结构都能插入“得/不”扩展成“V得/不C”形式。(3)将《汉语水平词汇与汉字等级大纲》(修订本)考察得到的材料和“V得/不C”形式的这些研究统计成果(例如附录1-3)应用于词典关于“VC”形式述补结构功能扩展当中。在编撰时作必要的功能扩展说明,例如举一些常用的搭配来说明词语的动结式、动趋式构成情况,然后在此基础上对能否扩展成可能补语“V得/不C”形式做一个简单的描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