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近年来,我国居民家庭课外教育参与率增长趋势明显,家庭课外教育支出大幅增加,这给家庭带来沉重的负担,学习任务的加重也会使学生产生一定的厌学情绪,同时增加了家长和老师的焦虑感。除此以外,某些课外教育项目价格不菲、收费较高,反而使得优势社会阶层更容易获取课外教育资源,进而影响教育公平。基于教育投资的特殊性,家庭课外教育支出从短期来看虽然是一种消费,但从长期看则是家长对子女的一项重要的人力资本投资,家长对子女进行课外教育投资主要是期望子女将来有更高的学历、收入以及社会地位,进而提升家庭的社会地位,实现长期效用的最大化,这种投入的良好预期是家庭当期的课外教育支出必然会使得家庭在将来获得更高水平的社会地位。另外,我国居民收入差距逐年拉大,根据其他国家经济发展的历史经验,不断提高的收入差距必然会使得社会分层更加严重,社会阶层较高的人可以获取更多的社会资源,因此这会强化人们追求更高社会地位的动机。由于接受更高的教育很可能使个人的认知程度、学历水平、人际关系网等多个层面向期望的方向改变,从而达到长远地改变个体社会地位的目的(这种改变优于收入、储蓄、消费等带来的地位改变),因此收入差距的拉大是导致家庭课外教育支出持续增加的一个重要原因。本文基于地位寻求理论,针对收入差距和家庭课外教育支出问题展开深入探究,使用面板有序Probit模型,利用CFPS201 0-2018年五期数据以及国家统计局公布的相关数据展开了实证分析,形成下列结论:第一,论证了教育可以显著提高社会地位。本文以个体对自身社会地位的主观评价为因变量,核心解释变量则选取个体和参照组平均受教育年限,通过构建Probit模型进行分析,发现个人受教育年限对其社会地位的主观评价有着显著的正向影响,参照组平均受教育年限对个体社会地位的主观评价则表现出明显的负面作用,由此论证了教育在改善社会地位方面起到的积极效用,教育投资可以提高家庭未来的社会地位(增加课外教育投入有利于子女接受更高一层的教育并在更高一层教育中选择具有更好教育资源(办学条件和社会评价)的学校);第二,根据对CFPS数据的整理计算,2017年我国居民家庭课外教育支出占总教育支出的比重已经达到了 66.60%,由于享受优质的学校教育资源往往需要支付高昂的择校费或购买“天价学区房”,因此当收入差距扩大时家庭可能会选择课外教育的途径。本研究还发现,收入差距对课外教育参与率的影响为正,即在收入差距扩大时,人们倾向于通过让子女参与课外教育的方式来增加对子女的教育投资;第三,证明了收入差距的扩大会引起家庭课外教育支出的增加以及学校教育支出的减少。进一步证明目前投资课外教育是人们通过教育投资提高社会地位的主要方式。本文的研究有以下几点创新:第一,在理论分析中融合了生命周期假说和社会地位寻求理论,认为当期家庭课外教育支出是一种与家庭未来社会地位存在重大关联的投资。第二,控制了消费的“示范效应”,在此基础上进一步考察了收入差距对课外教育支出的影响,验证了家庭的课外教育投资并不是出于攀比和炫耀的动机,而是由于接受更好的教育很可能会改变个人的认知程度、学历水平、人际关系网,从而达到长远地改变个体社会地位的目的。第三,对于个体来说,来自同伴的认同最为重要,地位上以及资源上的竞争更多的来源于同伴内部或者说“参照组”内部,因此收入差距指标选择了参照组层面,避免了省级层面过于单一、区县层面样本过少的问题。通过研究我们提出了以下建议:第一,完善我国的初次分配机制;第二,严格限制在招工录用中的学历高消费和设立名牌大学门槛的现象;第三,平衡教育资源,对弱势家庭予以补助;第四,抑制课外教育的无序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