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
基于上海、尤其是上海市中心城区人口老龄化日益加剧的背景,具有融合性、整合性与便利性的社区嵌入式养老服务模式已经成为政府的主要选择。近年来,公共部门持续出台支持政策,推进建设嵌入式养老服务设施,形成了“一碗汤的距离”的养老服务格局。然而,即使上海市政府养老服务供给能力持续增强,在人口老龄化纷繁复杂的挑战面前,社区嵌入式养老服务仍存在诸多尚未解决的痛点和难点问题,主要体现在服务供给与实际需求之间的不适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基于上海、尤其是上海市中心城区人口老龄化日益加剧的背景,具有融合性、整合性与便利性的社区嵌入式养老服务模式已经成为政府的主要选择。近年来,公共部门持续出台支持政策,推进建设嵌入式养老服务设施,形成了“一碗汤的距离”的养老服务格局。然而,即使上海市政府养老服务供给能力持续增强,在人口老龄化纷繁复杂的挑战面前,社区嵌入式养老服务仍存在诸多尚未解决的痛点和难点问题,主要体现在服务供给与实际需求之间的不适应、不平衡、不匹配。这些问题直接或间接引发了社区嵌入式养老服务资源分布不均、利用效率低、供给“过剩”与水平“不足”并存等现象,使得有政策乏执行、有执行难落实、有落实缺评估。因此,研究社区嵌入式养老服务的供需适配性具有关键意义。首先,研究通过Cite Space文献计量软件可视化分析了嵌入式养老的研究趋势,基于已有文献回顾与政策梳理阐释本研究的重要性,并论述了社区嵌入式养老服务与居家、社区、机构养老服务以及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的根本差异,厘清了社区嵌入式养老服务的内涵与核心特征;其次,在遵循科学性、可行性、客观性原则的基础上,通过提取-降维-操作化三个步骤,以“相关性”、“可及性”、“相适性”、“质量性”四个维度的供需适配性理论为分析模型,构建了包含1个一级指标、4个方面指标、21个单项指标的三级供需适配性综合评价指标体系;再次,对上海市5个行政区的社区嵌入式养老服务供需适配性进行定性与定量方法相结合的实证分析,根据四个维度的内容差异,选择不同的研究方法,其中,可及性与相关性基于线上政策资料、政府报告与CLHLS数据分析,相适性与质量性基于实地调研收集的焦点小组访谈记录、问卷与量表资料分析;最后,运用无量纲化方法对指标数据进行标准化与归一化处理,通过熵值法确认指标权重,得出可及性、相关性、相适性、质量性方面指标得分为0.0474、0.0968、0.1130、0.1757,上海市社区嵌入式养老服务供需适配性综合得分为0.1082的研究结果。根据分析结果,研究提出了要注重嵌入式养老服务设施布局均衡,重视老年人家庭支持与精神文化服务需求,完善社区养老顾问制度,规范服务行为与人员专业素养等参考建议。研究发现,嵌入式养老服务作为一种“自上而下”所倡导的大城养老模式,多数实践主要以套用政策模板为主,在某种程度上,嵌入式养老服务在概念内涵与服务规范方面仍初成雏形。嵌入式养老于上海市中心城区具有高度的契合性,具备广阔的发展空间,改善社区嵌入式养老服务供需适配性势在必行。
其他文献
城市社区公共空间是党和政府引领市民精神风尚、重塑城市社区公共生活、提供优质公共服务的重要抓手,为社区居民交往、行动、协商等社会活动提供了承载平台。但随着快速城市化、人口迁移、空间流变等问题的出现,城市社区公共生活区域逐渐缩减、内部关系日渐疏远、公共性与地方性精神迅速消解、居民大幅度地退回到私人空间。重新建构城市社区公共空间,反哺社区治理场域,成为基层社会治理的重要问题。本研究在文献梳理的基础上,运
在我国人口老龄化程度逐步加深的同时,核心小家庭成为了主要家庭类型,又因丧偶失独等因素,独居老人数量快速增多是不争的事实。因为家庭养老功能的弱化和县域社区养老功能尚未发展,解决县域独居老人养老问题重要且迫切,应运而生的机构养老或许正是答案。然而现实中的机构养老供给还没有满足独居老人的养老需求,当务之急是梳理分析出其中的供需矛盾及原因,合理规划独居老人机构养老发展中的各方面养老资源,从而缓解县域独居老
社区治理共同体是在社区治理困境基础上提出的,亦是新时代社区治理的价值导向与现实目标,它意味着共同体在社区治理中的重新回归。共同体意义上的社区,不再单纯是居住的物理空间和治理的单位空间,更是一种有着共同利益、共同价值、共同交往、共同情感的邻里生活共同体,社区治理主体的关系也应是“荣辱与共,利责共担”的共同体。徐汇区“邻里汇工程”搭建了“邻里汇”这一区隔空间、活动空间、互动空间、文化空间、协商空间及自
救助精准化是社会救助制度公平公正运行的应有之义,也是高质量发展的必然要求。然而,随着社会救助范围扩大、救助节奏加快、救助业务增多,当前城市社会救助中仍然存在救助流程规范性不足、救助对象信息不对称、动态识别困难群众及基层救助服务效率偏低等问题,在实现动态精准识别救助对象和救助供需精准匹配方面仍存在诸多实际困难,难以做到救助对象精准、措施精准、成效精准。需要完善动态管理工作机制、优化救助服务方式并提升
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将公益慈善纳入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整体框架,强调“重视发挥第三次分配作用,发展慈善等社会公益事业”。公益慈善事业作为我国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在第三次分配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成为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的重要力量。在实践中,各方的公益力量已经壮大成为一支遍布全国、能够第一时间投入公益慈善事业的强大队伍,在助力脱贫攻坚、抗击疫情灾情和全面建成小
公共产品供给是影响社会物质文化水平提升的重要内容,与人民的衣食住行密切相关,一直是行政管理领域研究的重要论题。但现有研究中,主要是对农村与城市公共产品供给的研究,缺少对城市边缘区这类特殊地域的公共产品供给研究。目前我国社会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依然十分突出,城市边缘区一头连接着农村一头连接着城市,是同时具有农村和城市的特征又异质于二者的特殊地域,处于城市化进程中的过渡阶段,其公共产品供给问题与城
经济的高速发展推动着我国社会的加速转型,治理理论已逐渐成为社会运行的基本逻辑,政府治理重心逐渐从国家层面下移至社会层面。社区是社会治理的基本单元,其建设与发展会直接关系到社会和谐与国家政权的稳固。“单位制”的瓦解使得社会的自主性不断增强,对传统的政府管理模式提出了挑战。党的十九大报告明确指出,社区治理的主体不再是政府或单一主体,要充分发挥社会组织的作用,形成政府治理、社会调节和居民自治之间的良性互
伴随着城镇化的加速发展,我国出现了数量庞大的流动人口,尤其是大城市流动人口占比逐年增大。在这些流动人口中存在着一个被忽视的群体——“老漂族”。在建立全民医保的背景下,这些为照顾后代到城市生活的老人在参保地和现居地之间流动的过程中,常常面临着医疗卫生服务需求难以满足的困境。本文运用全国流动人口卫生计生动态监测调查数据和笔者在重庆市收集的实地访谈资料,结合Anderson医疗卫生服务利用理论模型和Gr
随着失能老人的不断增多,目前我国关于失能老人的照护问题面临巨大的挑战。我国以孝道为核心的家天下文化已经延续了几千年,家庭本位思想和孝道文化认为照护老人是一个家庭应该承担的责任,家庭是失能老人照护的最重要支持来源。那么由失能老人的家属、朋友、邻居等出于爱和责任、无偿的、非市场化和非专业化的照护就可以称之为非正式照护。基于我国目前的医疗服务条件及社会保障体系发展不平衡的现状,非正式照护者在失能老人长期
少数民族迁入城市之后仍然存在“三个不适应”问题,后疫情时代就业局势不稳定的背景下,少数民族流动人口的就业问题更加凸显,整体表现为就业质量低下、基本权益得不到保障。当前流动人口迁移以核心家庭为主,主干家庭迁移趋势明显,促进少数民族流动人口的家庭化迁移是推进市民化和城镇化的必然要求。研究少数民族流动人口家庭迁移模式,探究其与就业质量的影响并深入分析其他影响因素,有助于我们厘清少数民族在城市就业存在的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