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金衢盆地位于浙江省中部,是中国南方第四纪红土的重要分布区,深入研究第四纪红土有助于揭示亚热带地区古环境演变信息,现有大量红土类型、成因、理化特征和形成环境方面的研究成果,但年代学研究仍属空白。本文通过对金衢盆地LD、PJ和YD三个加积型红土剖面的光释光(OSL)年代、古地磁年代研究,尝试建立该区域加积型红土的年代框架,并结合粒度、磁化率、热磁和磁滞回线等环境参数的综合分析探讨其环境演变特征,初步得到以下结论:(1)从粒度组成来看,三个剖面的各类型红土质地较为均一,都以粉砂(4~63 pm)为第一优势粒级,平均含量在53.67%~64.73%之间;其次为粘粒(<4μm),平均含量在30.04%~42.14%;砂(>63 μm)的含量最少,平均含量为3.39%~10.95%。同时富含“风尘基本粒级”(10~50 μm),平均含量34.19%~39.19%。此结果与江西九江、安徽宣城、铜陵等地同类型红土的测试结果相似,同时与北方黄土存在一定可比性,风成特性十分突出,属于加积型红土,即使是含砾网纹红土的风尘基本粒组含量也介于30.88%~35.27%之间,可能是风成母质受后期流水作用改造的结果。粒度敏感组分分析发现三个剖面累计贡献率达85%以上的1-3个主成分中,风尘粒组均充当敏感粒组。加积型红土母质长距离搬运的过程,满足释光测年的基本原理,具备释光测年的条件及可行性。(2)鉴于含砾网纹受后期流水改造,本文只选取3个剖面含砾网纹层(或砾石层)之上的网纹红土和均质红土共10个样品进行OSL测年。其结果表明,LD剖面均质红土层下部60 cm处的年代为66.3±5.49 ka,网纹红土层上部120 cm处的年代为115.32±9.55 ka,网纹红土层中部150cm处的年代为133.7±10.05 ka;PJ剖面均质红土层下部60cm处年代为102.4±14.81 ka,网纹红土层顶部90cm处的年代为 129.39±11.23ka,网纹红土层上部120cm处的年代为136.4±12.23ka;YD剖面网纹红土层上部110 cm和150 cm处的年代为103.42±8.41 ka和106.68±17.46ka,网纹红土层中部175cm和250cm处的年代分别为129.66±30.31 ka和138.92土31.16ka。三个剖面形成年代具可比性,与安徽宣城、郎溪等地红土的释光测年结果也较为一致。(3)三个剖面古地磁测试均为布容正极性,LD剖面未发现极性偏转,PJ、YD剖面则有两处样品为负极性,根据释光年代及古地磁极性年表(GITS)推测,两次极性倒转分别可能为Iceland Basin事件(188 ka)和Pringle Falls事件(212 ka),表明金衢盆地加积型红土记录了极性事件的存在。(4)基于OSL年代和古地磁测试,按照沉积速率进行内插、外推,建立了金衢盆地加积型红土的年代框架:金衢盆地加积型红土形成时代跨越中更新世晚期和晚更新世。含砾网纹红土形成于364.9-196.9ka,对应中更新世中、晚期;网纹红土形成于256.5-95.4ka,对应于中更新世晚期;均质红土形成始于约129.39 ka,是晚更新世末次间冰期的产物。(5)根据年代框架,综合分析粒度、热磁、磁滞回线和磁化率数据,金衢盆地加积型红土记录的环境演化过程大致分为三个时段:含砾网纹红土形成时期(约364.9-196.9ka):沉积物颗粒较粗,磁化率χ呈现最低值,强磁性矿物含量较少;磁性矿物可能以高矫顽力的反铁磁性矿物赤铁矿为主,说明中更新世中期气候较为湿热。网纹红土形成时期(约256.5-95.4ka):风成母质普遍经历较强的化学风化,但自下而上网纹化特征由强渐弱直至停滞,强网纹向弱网纹转化的时间大致始于190ka。从强网纹红土至弱网纹红土,粘粒(<4μm)含量逐渐减少,风尘基本粒级(10-50μm)含量逐渐增加,磁性矿物由高矫顽力的赤铁矿主导向矫顽力较低的磁铁矿、磁赤铁矿转变,表明中更新世晚期气候的转变,水热条件逐渐变差。均质红土形成时期(约129.4ka以来):较网纹红土粘粒(<4μm)含量减少,风化程度减弱,磁化率值明显增大。磁性矿物以磁铁矿为主导,磁性矿物含量增多,表明晚更新世以来金衢盆地水热条件差,风化程度较弱,风力沉积增强,均质红土红化于末次间冰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