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文运用区域经济与行政管理理论对市管县体制改革问题进行研究。随着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在东部经济发达地区,市管县体制已严重束缚县域经济发展。党的十六大报告和十六届三中全会决议明确提出了加快发展县域经济,建立合理的分权体制的要求。在这一背景下,研究市管县体制改革问题,提出改革思路和措施,是政府行政体制改革和县域经济发展的迫切需要,对于加快区域经济社会发展,优化区域发展格局,加强跨区域经济合作,促进区域经济一体化等等,都具有重大而深远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本文首先阐明市管县体制改革的理论依据。美国发展经济学家弗里德曼的空间一体化理论认为,持续的经济增长会导致空间经济一体化,这一过程要经历四个阶段:一是独立的地方中心,不存在等级;二是单一强中心;三是一个惟一的全国中心,实力强的边缘次级中心;四是功能相互依存的城市体系。在由中心向外围的扩散过程中会产生中心与外围之间的文化、心理、政治等方面的矛盾尖锐化,外围的精英要求更大的区域自主权。目前江苏南部的苏锡常等中心城市大致处于第二阶段向第三阶段的过渡时期,“扩散效应”十分明显,县级市的发展充满活力,市、县冲突加剧,市管县体制已严重妨碍县域经济的发展.行政管理学理论认为,行政管理层次与管理幅度成反比例关系,管理层次增加,管理幅度就缩小,不利于信息沟通和传递,降低管理效率,增加行政成本。从行政区划对行政区域经济的影响来说,行政区划设置和调整不当,会阻碍行政区域经济的发展。“市管县”体制是地域型政区与城市型政区并存一体的行政区类型,但市区经济的比重较小,难以带动比重很大的县域经济,城市政区与地域型的区应分设分治。 发展和壮大县域经济是本文研究市管县体制改革问题的出发点,在分析市管县体制改革问题之前,本文首先对县域经济的含义、特征、地位、作用予以明确,对县域经济发展的现状、困境与障碍进行分析。县域经济因乡村农业经济的基础地位而成为中国国民经济运行和发展的基础.县域经济的发展直接影响到国家政权稳固、社会稳定、农民增收和农业现代化的实现。但县域经济发展在体制转轨时期陷入了困境,遇到许多障碍。县级政府资源配置能力有限,财政体制不合理,在市管县体制下,县级政府责任与权力不相称,对相当一部分经济、社会管理问题没有最后决定权,束缚了县域经济发展. 接下来,本文在总结回顾市管县体制的由来、演变历程后,对市管县体制的利弊进行分析。20多年的实践证明,市管县体制没有促进城乡的协调发展,相反却加剧了城乡社会的分化,不仅没带动农村发展,反而在损害农民利益,阻碍农村发展。尤其在经济发达的东部沿海地区,市管县体制的弊端日益突出。本文从行政管理和区域经济发展的两个角度分析了市管县体制的弊端。从行政管理的角度看,市管县体制的弊端主要有:一是地方层级增加,影响信息传递,降低管理效率,产生市、县冲突;二是管理幅度过小,管理过细,增加基层负担;三是增加行政成本,加重县级财政压力;四是实行城乡合治,不符合城乡治理发展规律。从区域经济主要是县域经济发展角度看,市管县体制的弊端,一是没有真正发挥带动作用;二是城乡统计混乱,不便于城市比较研究;三是阻碍城乡资源合理流动,形成城市对农村的剥夺性体制。市管县体制已经不适应市场经济的发展,改革市管县体制已势在必然. 从目前经济发达地区的实际情况看,改革市管县体制条件已基本成熟,具有现实可行性。首先,改革市管县体制,是县域经济发展的客观需求和近切呼声,其次,东部发达地区具备改革的条件.再者,浙江“省管县”的财政体制和“强县扩权”的经验证明了改革市管县体制、实行省直管县的可行性。 目前理论界对市管县体制的改革思路有不同的主张。本文在借鉴国外地方行政层级设置经验的基础上,提出自己的改革思路和政策建议。市管县体制改革既要破除束缚县域经济发展的体制性障碍,促进县域经济发展,又要强化地级市的经济地位.改革的目标应能实现区域利益的帕累托改进,既在至少不降低任何相关区域的利益前提下的区域利益增进。也就是说,市管县体制改革要能同时促进市和县的经济发展,不能以降低地级市经济发展速度为代价,要实现“双赢”。根据这一原则,市管县体制改革的思路应该是:“市、县分治”,省直接管理县,“市”只管理城市自身,建立“市制”;县与“市”在法律地位上平行;重新界定地级市的地位与功能,建立新的市县联盟,形成利益协调机制,促进区域经济一体化进程。 最后,本文提出了具体改革政策措施。改革要因地制宜,对处在不同发展阶段的区域,实行不同的改革模式,防止“一刀切”。目前东部地区不少省份都在仿效浙江推行“强县扩权”,本文认为,“强县扩权”不是改革的最佳方式,浙江实施“强县扩权”有其特殊的省情,其他地区不可盲目仿效。东部经济发达地区的强县市,应率先直接进行实质意义上的市管县体制改革,不要走弯路,错失发展机遇。其他地区特别是欠发达地区,可先维持现状,但管理权应逐步下放到县,为取消市管县体制做好准备。本文还就省管县怎么管、地级市经济地位如何强化等问题进行了初步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