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医疗保险作为保障国民健康水平、缓解家庭就医压力和提升居民就医可及性的重要举措,扩大覆盖范围和提高保障水平一直是世界各国政策制定者在医疗改革中主要推进的卫生政策。从上世纪90年代末以来,中国政府对医疗保障体系不断进行改革和完善,1998年建立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制度(简称“城职保”),2003年试点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保险(简称“新农合”),2007年推行城镇居民医疗保险(简称“城居保”)。虽然新农合和城居保具有较高的覆盖率,但学者研究发现城乡居民医疗保障水平的差距日益加剧,为了缩小城乡居民医疗保障水平的不平等,缩小健康和医疗服务利用的不平等,我国政府于2016年出台政策将新农合和城居保相结合,建立统一的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制度,使城乡居民享受到公平的医疗保障权利。那么,“这些政策的实施效果如何,能否有效改善人们的健康水平,提高医疗服务的利用率”等问题引起大量学者和政策制定者的关注。近年来,有不少学者从健康水平、医疗开支、医疗服务利用、儿童教育结果、家庭消费等多角度对政策的实施绩效进行研究,上述大多数研究都是针对医疗保险对家庭或者中老年群体的影响,儿童作为另一患病风险较高的群体,儿童医疗保险在中国并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不同于越南、美国等国家专门设有针对儿童群体的社会医疗保险,中国地区大部分的儿童同成年人一样,通过新农合或者城居保(城乡医保统筹后为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等社会医疗保险参保,只有少部分的儿童拥有额外的商业医疗保险,考虑到儿童相比成年人,免疫系统尚未强固、抵抗力低,且在患病风险和家庭资源分配上不同于成年人,因而医疗保险对儿童的影响极有可能与中老年群体存在着差异,但目前还没有研究对统筹后的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对儿童健康、医疗开支和服务利用的影响进行系统的评估。基于此,本文拟在城乡统筹后的基本医疗保险的背景下考察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对改善儿童健康水平、降低医疗开支和提高医疗服务利用率等方面的影响。本文在现有研究成果的基础上,以2018年中国家庭追踪调查的数据作为研究样本,以“年龄别身高(HAZ)、年龄别体重(WAZ)、身高别体重(WHZ)”衡量学龄前儿童的健康状况,以“身体质量指数(BMI)”衡量学龄儿童的健康状况,以过去一年儿童医疗总开支、家庭自付开支以及自付比例衡量儿童的医疗开支情况,以过去一个月因病就医的次数和过去一年因病就医的次数衡量儿童的医疗服务利用情况,分别探讨了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对学龄前儿童和学龄儿童健康状况、医疗开支和医疗服务利用的影响。研究结果显示,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显著提高了学龄前儿童的年龄别身高(HAZ)、年龄别体重(WAZ)和身高别体重(WHZ),说明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有效改善了学龄前儿童的健康状况,但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对学龄儿童健康的改善仅限于体质肥胖的儿童,且这一效果并不显著。对于医疗开支和医疗服务利用方面,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增加了儿童因病就医的次数,提高了医疗服务利用率,同时也降低了儿童自付医疗开支和自付比例,但这一影响只在10%上显著,因而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对缓解儿童就医费用压力的作用有限。基于以上研究结果,我们预测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影响儿童健康的途径为医疗服务利用,通过提高儿童获得和利用医疗资源的机会,进而改善儿童的健康水平。此外,本文借助因果森林评估了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对两类儿童健康影响的异质性,通过因果森林确定与异质性相关的重要变量,因果森林算法表明母亲的年龄和受教育程度分别解释了学龄前儿童和学龄儿童的异质性处理效应。依据因果森林确定的变量生成不同的亚组,亚组的估计结果和样本的个体处理效应显示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对儿童健康的影响因社会经济地位而不同,特别是,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对母亲受教育程度和家庭财富水平较低的学龄前儿童的健康状况有显著的正向影响,而对于学龄儿童来讲,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会降低母亲受教育程度较低且居住在西部乡村地区儿童的身体质量指数(BMI),提高母亲受教育程度和家庭财富水平较高,居住在东部城镇地区儿童的身体质量指数(BMI),但影响都不显著,这表明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在一定程度上有助于减少儿童在健康方面的差距。我们的研究结果为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的效应提供了经验证据,这可能对中国深化医疗体制改革以及其他发展中国家的医疗保险发展具有重要的政策意义。比如,(1)研究表明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对儿童健康和医疗服务的正面影响,且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可能通过医疗服务质量和可及性影响儿童健康,这启示我们要加强对儿童保险的重视,保障一些被忽视的儿童群体可以得到基本的医疗保障,此外,设置更多的医疗设备和提高医疗服务质量是提高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实施效果的必要途径;(2)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对儿童医疗开支的影响有限,因而政府在进行政策改革时应注意扩大报销范围,逐步将更多的疾病纳入保障体系;(3)异质性分析结果促使我们进一步研究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在普通人群和其他弱势人群中的效应,并更好地理解其基本机制,进而在政策改革时针对具体的弱势群体给与更大力度的保障和照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