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
背景:我国儿童支气管哮喘患病率逐年升高,婴幼儿反复发作喘息可能是支气管哮喘的早期临床表现,是诊断婴幼儿哮喘的起始点[1]。目前临床诊断婴幼儿哮喘主要依据患儿临床特征和既往病史,若不能准确诊断和早期识别,或者治疗不规范都可能会延误诊断和治疗。研究表明[2],约50%的儿童在学龄前有过一次喘息,60%的喘息患儿在6岁后不再发作,但部分儿童喘息会持续存在,最终发展为支气管哮喘。早期反复喘息可能会使患儿的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背景:我国儿童支气管哮喘患病率逐年升高,婴幼儿反复发作喘息可能是支气管哮喘的早期临床表现,是诊断婴幼儿哮喘的起始点[1]。目前临床诊断婴幼儿哮喘主要依据患儿临床特征和既往病史,若不能准确诊断和早期识别,或者治疗不规范都可能会延误诊断和治疗。研究表明[2],约50%的儿童在学龄前有过一次喘息,60%的喘息患儿在6岁后不再发作,但部分儿童喘息会持续存在,最终发展为支气管哮喘。早期反复喘息可能会使患儿的肺功能下降,进而影响患儿的预后和生活质量,所以通过判断部分生物学标志物在婴幼儿喘息中的表达,以期早期识别婴幼儿哮喘,从而改善患儿的预后,将具有极大的临床意义。目的:本研究通过比较首次急性发作喘息组、再次急性发作喘息组及对照组婴幼儿之间的一般资料、血清总免疫球蛋白E(Ig E)水平、YKL-40及载脂蛋白C1(APOC1)水平,探讨血清YKL-40和APOC1在婴幼儿喘息性疾病中的表达意义。方法:选取2019年1月到2020年11月期间在河南省人民医院儿内科因喘息急性发作需住院治疗的69例患儿作为试验组,男52例,女17例;年龄3~36月;选取儿童保健健康体检的30例患儿作为对照组,男18例,女12例;年龄3~36月。按照入组标准和排除标准,将试验组分为首次急性发作喘息组35例及再次急性发作喘息组34例(喘息次数≥2次)。参照《建立中国6岁以下儿童哮喘诊断标准的探讨》[3],依据6岁以下儿童哮喘诊断标准模型,将上述试验组患儿分为哮喘阳性组(≥4分为阳性,24例)及哮喘阴性组(<4分为阴性组,45例)。采用ELISA法检测各组血清YKL-40和APOC1水平,并进行比较。采用Spearman秩相关分析喘息患儿血清YKL-40和APOC1水平的相关性。结果:通过比较首次急性发作喘息组和再次急性发作喘息组婴幼儿的一般资料,对各组间年龄、体重、性别、喂养方式、过敏性鼻炎史及家族过敏史等方面进行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三组研究对象患有湿疹人数比较:再次急性发作喘息组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再次急性发作喘息组与首次急性发作喘息组、首次急性发作喘息组与对照组相比,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再次急性发作喘息组与首次急性发作喘息组血清总Ig E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再次急性发作喘息组和首次急性发作喘息组YKL-40水平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再次急性发作喘息组血清YKL-40高于首次急性发作喘息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再次急性发作喘息组与首次急性发作喘息组血清APOC1水平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再次急性发作喘息组血清APOC1与首次急性发作喘息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依据6岁以下儿童哮喘诊断模型评为哮喘阳性组的患儿血清YKL-40水平高于哮喘阴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哮喘阳性组患儿与哮喘阴性组患儿血清APOC1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血清YKL-40水平和APOC1水平,通过Spearman秩相关性分析有统计学意义(P<0.05),相关系数为0.312。结论:1.血清YKL-40和APOC1参与婴幼儿喘息的急性气道炎性反应过程;2.血清YKL-40水平变化在反复喘息儿童中表达较对照组儿童明显升高;3.血清YKL-40水平升高是提示婴幼儿反复喘息和哮喘发生的危险因素,APOC1水平升高是否会导致婴幼儿反复喘息还有待进一步研究;4.血清YKL-40和APOC1水平存在正相关,在婴幼儿喘息的发病过程中两者可能有一定的相关性。
其他文献
背景和目的:强直性脊柱炎(AS)和前葡萄膜炎(AU)是较常见的免疫性疾病,强直性脊柱炎是主要影响脊柱和骶髂关节的炎症性关节炎,具有高度可遗传性,强直性脊柱炎的炎性关节炎常导致疼痛和关节僵硬,并逐渐导致新骨形成和受影响关节的强直(融合)。前葡萄膜炎是强直性脊柱炎最常见的关节外的并发症,是导致视力下降的主要眼科疾病,若不及时治疗,将会引起瞳孔后粘连、并发性白内障、青光眼等相关并发症,严重者会波及眼后段
目的:分析中晚期食管癌患者的放射治疗计划,以最佳配准标识行MRI-CT图像融合。分别在CT定位图像和MRI-CT融合图像上行靶区勾画和调强放疗计划的制作;比较两种计划对靶区体积、剂量分布、危及器官受量的影响。方法:本研究回顾分析了从2019年9月至2020年9月在河南大学人民医院就诊的23例中晚期食管癌患者;每名患者均在CT模拟定位机上行胸部增强CT定位,同时行MRI动态增强扫描(CT定位与MRI
目的:对比分析显微镜下应用硬膜外与硬膜下两种不同方式的前床突切除术在处理前床突脑膜瘤中的疗效,并进一步分析影响前床突脑膜瘤治疗效果的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16年10月至2020年7月河南省人民医院神经外科应用硬膜外与硬膜下前床突切除术治疗的前床突脑膜瘤患者的临床资料及随访结果,共纳入具有完整资料的患者31例,硬膜外切除组17例和硬膜下切除组14例。收集患者的以下资料:年龄、性别、肿瘤大小、肿瘤
图像融合是将多幅图像中有用或互补的信息结合成一幅图像的过程。传统的医学图像融合研究虽然取得一定的成就,但是其不足也渐渐暴露出来,如基于小波变换的医学图像融合方法在融合图像中存在伪影、基于稀疏表示的融合方法细节保留的性能不佳、基于非下采样轮廓变换Nonsubsampled Contourlet Transform,NSCT)的融合方法有特定数量方向组件的局限性等问题。随着深度学习热潮的到来,深度学习
背景:甲状腺相关性眼病(Thyroid Associated Ophthalmopathy,TAO)的临床特征之一是眼球突出,眼球突出的发病机制是多因素的,可能与眼外肌肥大、眼眶脂肪体积增加以及眼眶压力升高引起的静脉淤滞有关。随着其发病率的增加,关于发病机制的研究越来越多,但至今尚未完全阐明。目前的研究表明,TAO患者眼眶组织的改变主要和成纤维细胞有关,它们产生粘多糖,使炎症细胞增多,这些炎症细胞
帕金森病(Parkinson’s Disease,PD)是神经系统变性疾病,好发于中老年人群,在我国65岁以上人群中每10万人有1700人患病,其发病率随着年龄增加而上升。目前该病病因及发病机制尚不完全清楚,其临床症状主要以运动迟缓、静止性震颤、肌强直及姿势步态异常等运动功能障碍症状为主,严重的运动症状在疾病后期对PD患者具有致残性,目前治疗方法以药物治疗为主,多数患者在药物治疗期间难以控制疾病进
背景:帕金森病(PD)是一种常见的慢性、神经退行性疾病,目前研究中PD的发病机制尚不明确,但神经炎症已被确定为疾病进展的关键因素之一。研究表明,神经肽在体内和体外都具有神经保护作用,如垂体腺苷酸环化酶激活肽(PACAP)和血管活性肠肽(VIP)等,已经在帕金森病模型中得到广泛的证实。然而,PACAP和VIP对帕金森病患者的作用尚未可知,包括体内浓度水平,特别是涉及到非运动症状。因此,本研究评估患者
背景及目的:宫颈癌作为现阶段病因最为明确的恶性肿瘤。在中国近年来,其发病率及死亡率都有逐年上升的趋势,这与发达国家发病率下降的趋势相反,反映了我们的有效筛查和预防做的还不够。人乳头瘤病毒(HPV,Human papillomavirus)高危亚型的慢性感染几乎能引起所有的宫颈癌,有效筛查和疫苗接种是预防疾病的有效策略,特别是在癌前病变的阶段,所以定期筛查、准确诊断是重要基础。本文希望通过我们的研究
以酿酒酵母菌和植物乳杆菌作为发酵剂,探讨白砂糖和黄油对面包感官品质、比容和体积、质构、挥发性风味物质的影响。结果表明:白砂糖和黄油可显著改善面包的外观、色泽、组织结构、弹性、气味和口感等;可使面包的体积提高13.80%,硬度降低35.35%,弹性降低37.91%。在挥发性风味物质主成分方面,电子鼻检测结果表明,白砂糖和黄油使面包样品形成的风味主成分区域几乎无重叠,显著改变面包样品中挥发性物质主成分
背景近年来消化道肿瘤发病率有上升趋势,结直肠癌发病率位于我国第二位,死亡率位于我国第五位。腹腔镜于上世纪90年代进入我国并完成第一例胆囊手术,微创技术像雨后春笋般发展,逐渐成为外科治疗消化道肿瘤的主要选择方式。结肠癌切除后,取出标本途径不同,往往与术后并发症有关。本研究中心自创平行重叠吻合法术式(Parallel and cross-to-overlap anastomosis method,P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