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007年金融危机再次暴露了金融机构在极端市场环境中的脆弱性,为此,巴塞尔委员会开始了新一轮的监管改革,强调资本和流动性对金融机构稳健经营的重要性。在此背景下,2013年国内金融市场爆发了“钱荒”,凸显了国内金融机构特别是商业银行在流动性风险管理方面的不足。因此,分析我国商业银行流动性风险的现状和特征,剖析其影响因素及作用机制,进而提出改善风险管理的政策建议,对商业银行的风险管理具有重大的借鉴价值和现实意义。 文章首先梳理了国内外的相关研究,区分了影响商业银行流动性风险的内因和外因,对本文研究的商业银行流动性及其风险进行了概念界定,探讨了内外因对商业银行流动性风险的作用机制,总结了流动性风险管理的相关理论,并介绍了巴塞尔协议Ⅲ的最新研究成果—利用LCR和NSFR两个指标开展流动性风险的定量监管。 其次,结合我国经济社会的客观现实和商业银行的发展实际,分析了商业银行目前面临的流动性风险状况。在此基础上,以银监会制定的相关监管(监测)指标为依据,利用A银行官方网站和Wind数据库披露的A银行财务数据,从流动性比例、贷存款比例等多个监管(监测)指标入手,并简单估算了A银行的“流动性覆盖率”,分析了A银行的流动性风险。结果发现:A银行的流动性呈现趋紧的态势,需要引起管理层的注意,这一方面与其自身的资本结构有关,另一方面与我国目前经济环境的变化密不可分。总体来看,A银行各项流动性风险指标运行尚处于合理区间,表明流动性风险可控。 最后,为改善A银行的流动性风险状况,本文建议以改善银行资本结构为主要突破口,在总量和期限两个维度上逐步调整资本结构,具体包括:充实股权资本,降低财务杠杆;拓宽稳定资金来源,减少期限错配;以FTP为抓手,加强流动性风险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