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感受性的测量及其与人格特质、应对方式的关系研究

来源 :漳州师范学院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harlehc1986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作为个体的一种自我机制,心理感受性既是一种多维的人格概念,又涉及到个体对情绪、行为等的元认知。西方对心理感受性的研究起步较早,已取得相当丰富的研究成果。基于社会文化等的差异,这些研究所得结论并不能直接或者完全适用于中国人。国内对心理感受性的研究也甚少。本研究旨在发展一种具有中国特色的心理感受性量表,应用该量表探讨心理感受性与人格、应对方式之间的关系,并对三者间的关系以实证研究进行检验。在参考国内外关于心理感受性的研究基础上,本研究探讨并选取了心理感受性的结构。在此基础上,研究的第二、三章按照量表修订的规范程序修订了《心理感受性和谐指数》(BIPM),检验其信度、效度。鉴于该量表源自于对英文版本的修订,为保证BIPM的转译恒等性,研究进行了恒等性检验。结合限制模型自身拟合指数与拟合指数差异,研究的第四章综合考察了BIPM跨组测量等价性,从而为测量中国人的心理感受性提供便捷的工具,为针对性展开心理感受性的研究奠定基础。第五章引入变量人格特质与应对方式,探讨它们与心理干感受性的相互关系。在回归分析等基础上进行路径分析,建立模型。为验证三者之间具体的关系,第六部分进行了团体心理辅导干预的研究。本文主要研究结论如下:(1)修订所得的BIPM是有兴趣与洞察力这两个领域构成;(2)BIPM具有良好的信、效度,是测量心理感受性的良好工具;(3)在因子方差与协方差恒等水平上,BIPM在跨性别变量具有等价性;(4)BIPM在跨学科变量完全等价,文科、理科组具有相同的信度。(5)心理感受性与大五人格特质相关,对责任心、开放性、神经质对心理感受性具有预测作用;心理感受性对应对方式具有预测作用,人格特质、心理感受性与应对方式三个变量之间存在潜在的结构关系。具体地,心理感受性充当中介变量,人格特质对应对方式的预测间接地受到心理感受性的影响。(6)运用团体辅导的干预效果不明显。干预可以提高心理感受性,提高的结果有限;干预可以在改善应对方式,不过改善的程度不是特别大。
其他文献
本研究从“全面创新”与留守儿童两大社会背景出发,整合了元情绪和创新自我效能感两个较为新颖的概念,将创造性引入了留守初中生的研究中,希望能为留守初中生的创造性培养提
人类迈入新世纪,“基于标准”的课程改革,已成为各国推进本国基础教育发展的重要手段。俄罗斯联邦教育部于2004年3月正式公布《基础普通教育地理课程标准》,这是其在“教育现代
太极拳课作为传统体育项目在我国很多高校的体育专业已经开展。太极拳课在高校的开展对我国的传统文化的传播和继承以及对社会和谐发展,对学生的身心发展有其特殊的价值。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