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前人对“谁是NP”的研究多是把“谁是NP”与“NP是谁”联系在一起。本文首先回顾和评价了前人对“谁是NP”的研究,继而回顾了前人对“谁是NP”和与其相关的句式“NP是谁”的对比研究。本研究涉及这两个句式以及由它们变换或扩展而来的其他句式的语义属性。本研究的理论框架为指称理论(Referential Theory)和情境理论(Situation Theory)。这两者为我们的研究提供了很好的理论基础。我们发现,说话者、听话者与NP是否共现于同一现实情境中影响到对“谁是NP”中“谁”的不同回答。若只有说话者与听话者,回答侧重于NP的内涵;若只有说话者与NP(这种情况下NP的所指就在听话人之中),回答侧重于NP的所指;若三者共现,回答侧重于NP的内涵。对“NP是谁”中“谁”的回答的研究结果也基本如此。针对“谁是NP”与“NP是谁”中“谁”的回答,通常情况下,在不影响问话人的理解的意义上来讲,基本可以采用同样的内容。通过本研究我们还发现,NP的长度关系到问话人对两个句式的不同选取以及对两个句式的不同回答,当NP本身较长或NP为人称代词、指示代词与地点名词时,NP只适合用于句式“NP是谁”。这一发现同时也有助于解释为什么“NP是谁”的使用频率高于“谁是NP”。本研究的结果不仅有助于母语为汉语的学习者对“谁是NP”与“NP是谁”的理解,而且有助于对外汉语教师更清楚地给外籍学生讲解“谁是NP”与“NP是谁”的异同,同时也有助于外国留学生消除由于英汉语之间的语序不同以及词语的用途不同产生的困扰。通过对具体例子的解读,留学生可以明白哪些NP可以用于“谁是NP”,哪些NP可以用于“NP是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