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论文以恩施文昌祠为研究对象,重点研究了文昌祠的雕刻艺术。论文结合恩施古城的自然地理环境和历史演变过程,探析文昌祠的空间布局与当地传统民居的联系,并在此基础上着重考察分析文昌祠内的牌坊,石雕,木雕等雕刻作品的形制特点及其表达的审美内涵,从而达到人们对当地历史文化遗产的保护和传承。全文首先介绍文昌祠的历史演变过程。文昌祠源于明代,兴盛于清代,最初为读书人祭祀文昌帝君之所,而后文人汇集于此,此地逐渐成为文化中心,是恩施文化兴盛、繁荣的标志。全文分析了文昌祠建筑空间布局的特点。建筑结构是典型的木框架结构。建筑布局上坐北朝南,“负阴抱阳”,体现了传统“风水”的营造理念。特别是介绍了文昌祠内的牌坊,石雕,木雕等雕刻艺术。集中体现了工匠们精巧的构思,细腻的技巧,雕刻手法多种多样,除了雕刻工艺,还融合了书法、绘画等其他传统艺术。石雕装饰风格迥异,放刀直取,不拘常规,工匠将中国传统绘画的线性元素融入到雕刻中,提炼形体、归纳形体、表现形体,使形体显得更加朴质。木雕作品因材施技,以合适的木料表现多样的雕刻形式,将材质对主题的表现塑造得美轮美奂,既有儒道佛文化的神韵,也具市井文化的精神。最后研究文昌祠的审美特征,其建筑美感既有外部美又有内在美。文昌祠建筑的平面布局既沿袭传统建筑的风格又蕴含民族特征,体现了汉族和土家族文化的融会贯通。文昌祠的雕刻作品,充分表达出独有的和谐之美、淳朴之美、形体之美以及精神之美。自然和谐之美,不仅仅是有美学层面的价值,更是朴素、自然、和谐的哲学思想的反映。纯真质朴之美,即雕刻艺术的创作动力是源自民众的自我意识和愿望,由自身生活的需要,自觉性展开。而结构形式之美,是工匠因材施艺,追求大刀阔斧的拙情,亦包涵精雕细琢的才情,保留雕刻作品自身的气势与神韵。精神内涵之美,是指雕刻作品寄托了民众的幻想、理想和信仰。文昌祠的雕刻艺术,具有厚重深刻的历史文化,独具魅力的地域文化,既是恩施历史发展的见证者,也是恩施民间雕刻艺术的浓缩,同时也是土家族文化的载体和标志。其蕴含的历史、艺术、精神文化需要珍视、保护和继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