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妇女地位及其对家庭减贫的影响研究

来源 :西北师范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bl20062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劳动力外流和非农转移呈现男性化特征的背景下,家庭劳动的主要责任落在妇女的肩上,进行农业生产的同时还要照顾家庭子女和老人,妇女成为家庭发展最主要的贡献力量,在家庭减贫中具有不容忽视的作用。然而家务和农业的拖累也阻碍妇女在非农就业上拥有同男性平等的选择机会,性别歧视严重,刻板的性别角色观念使妇女的自身发展能力和地位长期与男性处于不平等状态,并且性别之间在人力资本和劳动价值受认可程度方面都存在明显差异,因此要在反贫困研究中充分发挥妇女的力量,就要重视应用性别红利,促进就业机会性别平等,调整改善劳动力市场性别结构。性别平等是打开性别红利大门的重要钥匙,因此将妇女发展需求以及性别平等作为扶贫工作的关注焦点,对实现精准扶贫、缓解贫困、提高扶贫绩效具有现实意义。本文利用甘肃省贫困村调查数据,将性别红利以家庭的视角分析农户妇女地位的家庭减贫效用。依据国内外文献综述和相关理论基础,推导出妇女各项地位相互之间的作用关系,非农就业性别歧视对妇女地位与贫困的影响,并基于此分析妇女地位对家庭贫困的影响机理。然后对贫困地区妇女地位状况进行探究,使用均值比较t检验的方法和Logit模型研究非农就业性别差异的水平及其影响因素,通过非线性Oaxaca-Blinder模型进行分解以探究贫困地区非农就业性别歧视程度,然后通过建立综合评价指标体系分别对地区层面的妇女地位和农户层面的妇女地位进行综合评价。在此基础上进行妇女地位对农户贫困影响的描述性统计分析,以比较贫困和非贫困户的妇女地位之间的差异。并通过OLS、分位数回归方法分别分析农户妇女地位对家庭收入增长和收入差距的影响,利用二元Logit模型探究农户妇女地位对农户贫困发生概率的影响,以综合实证考察妇女地位对家庭贫困的影响。最终得出结论,性别歧视是造成非农就业性别差异的主要因素,农村贫困地区具有较为严重的性别歧视问题;农户内部妇女地位高于地区妇女地位,即家庭内部性别禀赋差异小于地区的性别禀赋差异;妇女各项地位越高,越有利于降低农户贫困程度,妇女地位对农户减贫具有正向影响,其中妇女职业地位的减贫作用最强。根据上述结论提出改善妇女地位,促进两性平等,消除性别歧视的政策建议。
其他文献
公司机会规则是起源于英美法的关于忠实义务的具体原则之一,且为我国2005年修订的《公司法》所引进。但是由于该条文规定的比较简单,对很多问题,诸如公司机会的认定标准、公
党的十九大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全面推进脱贫攻坚工作,振兴乡村经济。在城乡二元背景下,农村留守妇女是乡村建设的中坚力量,其组织化程度的高低影响着乡村振兴的进程,但是学术界对这一问题的研究不是很多。本文着眼于各类因素对农村留守妇女组织创新的影响程度,以期能够有针对性的提出促进农村留守妇女组织发展的建议,推进乡村振兴。本文运用制度演化理论中的创新机制即研究生成的机制,同时根据目前农村留守妇女组织创新存在
北洋时期的宗教教育事业有了很大的进步,在全国教育事业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成为国民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也对这一时期的教育事业产生了深远影响。就整个宗教学校教育来看
随着第四次工业革命的到来,制造业重新成为世界各国参与竞争的热点,中国制造企业的数字化转型与升级迫在眉睫。然而,据报道,仅有7%的中国企业数字化转型效果显著,更多的企业